-
散文:《师徒》
更新时间:2016-12-27 作者: 佚名
我见过很多师徒,徒弟们跟着师傅学习很多技能:嘈杂的工厂车间里,年长的师傅一边调试着机器,一边指挥着徒弟将另一台机器再测试一遍;安静的手术台上,有经验的医师提醒着徒弟小心而准确地动刀;工艺房里,师傅准确快捷地演示完后,要求徒弟再做一遍,看是否已经掌握其中要领……在南通市港闸区闸西乡曾经有这样一对师徒,他们都是耄耋老人,师傅传授的并不是什么绝活儿,而是一颗乐善好施的爱心。
师傅名叫胡汉生,是港闸区一名修自行车的老人,他曾荣获首届“江苏慈善奖”,是2012年“感动江苏”十大人物。
徒弟叫吴锦泉,是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
2000年,胡汉生老人退休了。每天上班忙碌惯了的人,一下子闲下来,到觉得有点儿不适应。他感觉自己能吃、吃睡、有力气,不做点事,闲得慌。想起自己年轻时,学过修自行车,那时修的还不错,如今倒也还记得些个中要领。现在修车的人少了,年轻人不愿做,偶尔碰到有人要修车,没人修,很不方便。他心里琢磨这事,在家里翻翻找找老工具,又上街置办了些,就准备动手了。
那天,他叫来老伴,把工资卡给她:“工资全部交给你,我出去挣点零花钱,你就别管了。”其实老伴知道他的心事,也乐意支持他。
从此,在唐闸镇鼓风机厂门前,多了一位修车老人的身影。
每天,他骑着一辆28式老自行车,早上6点从家里出发,晚上5点收摊,中午回趟家,只是吃饭,也不休息。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大夏天,还是滴水成冰的大冬天,老人从未间断过修车。他吃苦受累,只为一个朴素的心愿:拿修车的钱,做好事,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老人一心向善,甚至在他离世的前一天,还跟儿子说,想要再多修点车,将区里刚奖给他的几千元钱凑在一起,找时间再捐出去。
胡汉生老人的事,先在乡里乡邻传开来。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出风头。有这样一个老人,却想跟他学,请他做师傅,那就是吴锦泉老人。他俩住在相邻的两个村,早就相识。因为都喜欢“做好事”,两位老人比较聊得来。吴锦泉以磨刀为生,磨刀要走村串户,经常会路过胡汉生的修车摊。吴锦泉老人就向胡汉生请教。
在胡汉生简易的修车摊边,吴锦泉找一张小马扎,往屁股下一放,递过一支烟,就跟胡汉生聊起来。他们聊的不是别的,就是如何做好事。在吴锦泉老人心里,能看书读报的胡汉生,是个能识文断字的文化人,什么事和他商量,心里有底。一次,他们聊起捐款的多少,说起有钱的人捐成百万上千万元的事。吴锦泉老人觉得自己捐得太少,有点拿不出手。胡汉生老人就开导他说:“只要都是做善事,钱多钱少不重要,关键是那份心。”
聆听着教导,吴锦泉老人心里踏实了,做善事更有干劲了。
前段时间,感动中国2015年度评选活动,在微信朋友圈里疯狂转发,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榜上有名。微信里是这样写的:一位年近耄耋的老人,过着家徒四壁的生活,却将自己磨了一万多把刀,得来的近四万元的收入,捐给了需要帮助的人。看到这样的报道,感动于老人的奉献精神之余,我立即给老人投了票,并分享到朋友圈,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老人的事迹。后来,终于在电视上看到老人的身影,那是《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舞台:“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修车老人”胡汉生和“磨刀老人”吴锦泉并称为港闸区“慈善双雄”。尽管胡汉生老人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依然留存于我们心中。他和徒弟吴锦泉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和颂扬。
(如东农商银行 陈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