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土芬芳里的金融答卷
更新时间:2025-07-03
在这个新时代的田野上,无数青年党员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奋斗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故事,泗阳农商银行的张一凡就是其中一员。十年前,她带着县委的聘书走进田间地头;十年后,又带着金融村官的使命深耕乡村热土。
蒲公英飞向春天
2013年盛夏,张一凡作为大学生村官来到林苗圃社区。这个全镇面积最小,以蒲公英种植为生的经济薄弱村,像极了晒蔫的蒲公英,渴望着春天的滋养。她第一次走访时,村口的陈大哥攥着发黄的存折本,叹着:“姑娘,不是不想富,是没钱找不着路啊。”那声叹息宛如蒲公英的绒毛,轻轻飘落在她的心头,却又沉甸甸地压在心间。
那天夜里,她找遍了政策文件,当得知县里推出扶贫贷款时,坐车往返乡镇十余趟,终于,当农商行将2万元贷款打到陈大哥的卡里时,他的一声声感谢让张一凡明白:村官不是政策文件的传声筒,而是要让金融“活水”化作春雨,一滴一滴浸润干涸的土地。
柜台方寸间的万家灯
2015年,张一凡成为泗阳农商行的一员。入职那天,她在日记本上郑重写下:“变的是胸牌颜色,不变的是泥土芬芳。”临柜首日,玻璃窗外的队伍像蜿蜒的田埂,排队的大爷攥着号码牌,眼神里透露着期待和焦灼。她强压着颤抖的声音说:“叔叔,我是新来的,您多担待。”大爷却笑出满脸沟壑:“闺女莫慌,庄稼人最不缺耐心。”简单的言语,映照出朴实善良,也让她更懂得以心换心、以情暖人的道理。
她曾深入走访一位借款人,坐在轮椅上低头无奈,困难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沉重与压抑。她用纾困贷款为那家人撑起一片阴凉,又联系民政部门为他们申请救助。这些细微的温暖让她深刻体会到:金融的温度,就是在需要时送上的那一份“雪中送炭”。
金融夜校里的星火燎原
2018年,张一凡站在了“金融夜校”的讲台上,脚下是乡亲们自带的板凳,身后是挂满露水的稻田。为了让防伪知识入脑入心,她自创“一转二摸三透光”口诀;为讲清理财风险,她把收益率比作庄稼收成:“存定期像种小麦,稳扎稳打保收成;买理财如搞大棚,既要看天气更要防虫害。”
那一年,“金融夜校”的灯火点亮了周边的村居部落。后来,她开始自编自导短视频,情景剧里的“张经理”成了乡亲们的老熟人。当企业主在座谈会上夸赞道:“农商行的服务,像蒲公英茶,越品越有回甘。”她知道,这杯浸润着泥土芬芳的茶,正香飘万里。
新时代的赶考路
从大学生村官到金融村官,变的是服务场景,不变的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赤子情怀。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每一滴汗水都能浇灌出希望之花。未来,无数个张一凡将继续以泥土为纸、以奋斗为笔,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续写新的春天的故事!
当蒲公英的种子乘着金融的东风飞向远方,那便是当代青年交给时代的最美答卷!(泗阳农商银行 郑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