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湖农商行:因需而新 助农善变
更新时间:2014-08-18 作者: admin
(此文刊登于《金融时报》
这是一组令江苏省金湖县人民欣慰的数字:近年来,江苏金湖农商行累计发放支农支小贷款95.6亿元,满足了全县70%以上的小微企业、80%以上个体经营者、95%以上的农户的信贷需求,成为名副其实的联系农民金融纽带和农村金融主力军。
该县位于苏北地区,县域总面积1394平方公里,陆地面积974平方公里,水面面积420平方公里,辖11个镇、98个行政村,4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6.3万人,为典型的农业县,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为满足日益发展的“三农”需求,该行始终立足“三农”,不断探索,创新信贷产品,为“三农”发展注入活力。
“我们的使命,是为‘三农’着想,为‘三农’服务,多办实事,多办好事。贴心服务‘三农’是金湖农商银行永恒的主题,离开农业、农村、农民,农商银行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该行掌舵人郑淮在全行大会上掷地有声。在优化支农服务上,该行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全县农村经济发展之中。通过组织开展信用工程建设,夯实支农根基,培植“优势产业”,放大支农效应,拓展支农层次,推动信贷支农工作向纵深发展。该行通过在全县推广“阳光信贷”,对全县所有农户进行“普惠性拉网式”贷款授信,已形成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信贷业务管理模式,使信贷支农更透明、更快捷,共收集了7.5万户信贷档案,建立了农户信贷档案数据库,完成授信评议近4.17万户,保证符合授信条件农户100%合理授信。目前,该行阳光信贷授信农户数达4.78万户,用信金额达4.57亿元。
创新“行业信用协会”信贷产品,是该行解决私营业主、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题的又一创新之举。该行通过以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农商行具体操作“三位一体”的方式进行,使“行业信用协会”成为小微企业加速发展的新“引擎”。大兴工业园区机械协会是该行创新服务方式的受益者,和其他小微企业一样,因自有资金有限,抵押物较少等原因,协会所辖13家企业也曾贷款无门,企业发展一度在低谷中徘徊,但目前,该协会企业在农商行贷款总授信已超过3000万元,协会所辖企业也从当初独家经营、小打小敲到现在的组团发展,快速成长,从产值几百万元做到了上亿元。目前,该行已在全县11个镇组建“行业信用协会”14个,涉及木业、粮食加工、机械、农副产品、塑料制品等多个领域,行业协会会员109家,会员授信总额为1.3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3.6亿元,贷款余额1.48亿元。
“金荷花”互助联合体信贷产品则是该行便农、助农的另一个版本,作为新型的经济联合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这种靠信用维系、资金互助、技术共享的经济组织,要想发展壮大,光靠合作社成员自有资金难成气候,对此,该行及时进行市场调研,及时推出了农商行+征信体+农户的新型贷款模式,解决了农民专业经纪人放手创业的后顾之忧。金湖县五星水生蔬菜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张涛曾这样自豪地说:“我从1998年开始种植芡实,才开始面积只有200亩,在金湖农商行的支持下,我放开手脚,现在种植水面已超过5000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8年,在金湖农商行的引导下,我又带领全村芡实种植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实行规模种植、统一销售,足迹遍及山东、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农商行给我们的贷款盘子也从以前的几万到现在的上千万,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而且贷款手续也非常简便,让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目前,该类贷款授信8600多万元,累计发放贷款近2亿元。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催生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 为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壮大,该行顺应形势,特量身定制了“场开贷”信贷产品,该产品坚持“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原则,担保方式灵活,可以是土地经营承包权质押、涉农补贴质押,也可以是小产权抵押。金湖县尧灵果蔬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陈忠山谈起“场开贷”信贷产品不无感慨地说“农商行真是及时雨呀!”今年,通过“场开贷”贷款,陈忠山及时获得贷款90多万元,在原流转土地800多亩的基础上又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用于蔬菜种植、灵芝培育,带动附近农民60多名农民创业,估计年创产值达1200多万元。目前,该行已向57家“家庭农场”投放贷款2000多万元。(郑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