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真正的尊重在于感同身受》
更新时间:2018-06-13
——读《最后的耍猴人》有感
中国人非常喜爱猴子,将其位列十二生肖第九位。猴子与人在感情上最亲近。它天机灵性也心怀温厚,有自由自在的追求,亦有不离不弃的守护,背负着正义和理想。古往今来的艺术作品有许多表现猴子的,其中集大成者便是《西游记》。小时候每天做完作业,就会在电视机前面等着看,那是我对猴子最初的印象。在动物园里我最爱看的也是小猴子,它们很顽皮,看见吃的就会扑过来,一点也不怕人群。后来渐渐长大了,动物园也少了,对猴子的印象也就定格在小时候了。偶然间发现了《最后的耍猴人》这本书,这种带有消逝意味的江湖手艺以及顽皮的猴子吸引了我的注意,不禁想要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书的封面是一位沧桑的老人背着一只小猴在风雪中的定格场景,有一种莫名的温情与感动。作者马宏杰是一名摄影师,从2002年开始用12年时间跟拍了中国河南省新野县最后一代民间耍猴艺人行走江湖的故事,展现了这个特殊群体生存的骨气。风雨交加的夜晚,载货列车在黑暗里越跑越快,像躲雨的人。在其中一节敞篷车厢里,摇晃的金属架和巨大木箱旁,藏着八个人和九只猴。众人举着大块塑料布遮雨,身上裹着湿沉的被子,猴子们也和人挤到一起缩成一团。这是作者第一次和耍猴人杨林贵扒火车的情景。虽然那是十几年前,但我也从未想到出远门是如此的艰辛。书中还有很多的照片,作者用镜头讲述一个个故事,他们背井离乡,承受着扒火车的生命危险、火车上饥寒交迫的困境、保安人员的四处驱赶、动物爱护人士的指责,虽然违反着城市的规矩,也仅仅是为了挣一口饭吃。他们的猕猴都是取得合法饲养证的,猴子是家里的成员和一分子,他们是完全平等的,是互相依赖的。更让我感动的是耍猴人尊重猴子,有行规,会用母乳喂养猴子,第一碗饭要给猴子吃,猴子走不动了就背着,会抱着猴子的尸体嚎啕大哭,会在墓前磕头。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更粗糙,不会像现在人养宠物一样给它们穿衣打扮,美容洗澡。他们不再是我们曾经在哪里听说过的一种行当,也不是在街角瞥见的一场围起来的好戏,而是真实的生活。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确实无法体会到贫穷地区还有这么一群人。我觉得他们闯荡江湖要钱不要命,为了自己的利益剥夺猕猴的自由与天性,觉得猴子可怜倒没觉得人可怜。但当我同作者一起慢慢进入他们的世界,感同身受,放下固有的成见,才发现每个人的背后都藏着一段长长的故事,每个人不是生来就面目可憎,靠手艺吃饭的人始终是值得尊敬的。他们扒火车,却不会拿火车上的任何东西,他们找人流聚集处,会自觉避开干净的广场,处处谨慎卑微,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他们有着坚强的力量,支撑着生活的艰辛。面对他们,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我常常想,在我们银行的工作中接触到的客户形形色色,他们有的因为办理业务时间长而大发牢骚,有的因为不理解银行的规章制度而愤起投诉。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人和事,除了规章制度的框架,还应有人性的衡量。曾经我们有没有因为他们的追问而感到不耐烦,有没有因为他们的想法而感到轻蔑。如果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抱着一颗宽容的心,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解客户之所困,对身边的人都多一点温情、多一点爱心,才是服务客户、让客户满意的处事方法。
读完这本书,我尊敬耍猴人对生活的态度,尊敬他们对祖辈手艺的传承,敬佩作者执着的艺术精神。我想这都是我要学习的,事事感同身受才能理解,才是尊重。
(江都农商银行 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