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面条》
更新时间:2019-12-11
一日三餐吃什么,种类相对固定,但面条却是任何时候吃,都可以说得过去的食物。面条因一些场景和故事被赋予感情,所以钟意于它,自然理所应当。
1991年,为了营生,我们举家搬到泗阳慢字口,开了个早餐店,对面是一个很大的批发市场,每天从早到晚,人来人往,生意倒也是不错。但我总是想那些吃面条的人怎么就这么好糊弄,几根面放滚烫的锅里,用筷子划两下,出锅撒调料,上面放几根青菜和肉丝,最后把筷子往碗上一摆,客人呼啦呼啦几筷子,热气腾腾的吃完,给钱走人。
五六年后的中学食堂里,住校生的生活单调得很,吃面条也是不错的选择。做面食的师傅一边津津有味地听着刘欢唱的大河向东流,一边井然有序地做着面条,不一会,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就上来了。大排、红烧肉、香干、三鲜各类浇头花样较多。其实吃面条,就是冲着浇头去的。那几年还经常去一家拉面店,冬天的早上,天不亮就开张, “老板,来碗肉丝拉面”,拉面劲道足,肉丝味道好。吃饱喝足,骑上自行车去学校,身上一点都不觉得冷。
上大学的时候,吃面条也是常有的事。从县城到省城,因我的普通话讲的磕磕巴巴,在食堂打饭不敢啰嗦,阿姨打多少就是多少,吃完没一会就饿了,怎么办,去超市买上成箱的鲜虾鱼板面。树人广场边的二餐厅,在小炒窗口的隔壁,就是点面条的地方,价格真的便宜,浇头多达十几种: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不咸不淡,吃不完想浪费的时候,边上的一块大匾上就是《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抬头看一眼,赶紧吃完。
每到一地,尽快熟悉和发掘附近的美食,是我特别想干的事。一次与同事皇甫吃的那顿面条,不仅过瘾而且过量。我们在外买了小荣烤鸭和几分小菜,来到东校区门口的拉面馆,每人一碗拉面,再叫上一份干切牛肉,吃着吃着,皇甫大手一挥又加了两份牛肉。去沙县小吃吃葱油拌面,也是一件期待的事情,油光光的猪油拌的面条,味道很正。
如东人对吃确实讲究,吃过刚下船的海鲜,对于其他的食物的新鲜美味的要求,自然不会低。老影剧院门口的夜排档,以前有个老夫妻俩开的海鲜面的摊子,粗面上盖着鲜虾、文蛤和青菜,大冬天的晚上,来一碗,吃完,浑身舒服。碧霞小区门口早餐店的青椒肉丝干拌面,我经常去吃,面清爽、肉味好、汤料足,地方不大,小店里人来人往,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在日本一兰拉面小店里吃过一次,看到隔板一挡、半熟煮蛋、各类配菜一摆,绝对是品质生活。我在家煮泡面也是如此,开火烧水,西红柿切片打底,待汤浓郁味出,放泡面,调味包、酱包,煮到七八成熟,放配料,配料一般是泡面袋子上有什么我就放什么,曾经有一次我放了半包的肥牛,以至于盛出后都看不到面,吃的超过瘾。最后撒入蔬菜包,二十秒出锅。拍张美食照片,发个朋友圈,感觉人生美好。
面条,吃的是面,配的是菜,面负责饱,菜负责好,吃饱吃好才算美。过日子也是这样,温饱上有调味,平凡里有新鲜,一边努力,一边享受,有希望有知足,一切美好才会如期而至。
(如东农商银行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