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企业文化 / 艺林苑 / 散文:《孝陵访秋》
  • 散文:《孝陵访秋》

    更新时间:2020-12-04

    查看详情

阳光穿透树叶,斑驳的光影洒在古老的明孝陵神道上。

秋叶向太阳借下金黄,向大地借得黝黑,向晚霞借了鲜红,向露珠借得了清香,落叶如花般绚烂,摇曳如蝴蝶轻舞,忽左忽右,缤缤纷纷,或落于路径,或落于草地,或落于某一尊石像的项背。

这条路,无数的脚踩过:修建陵寝的民工,辛劳贫苦的民夫,走南闯北的商旅,残暴的日本兵,现代的摩登女。草鞋、布鞋、军鞋、高跟鞋,还有光脚板,悉悉索索,声振如霹雳。

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与太祖孝慈高马皇后陵寝在此。朱棣题“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记载太祖功绩。清皇帝康熙、乾隆先后十余次拈香祭酒,三跪九叩。康熙御题“治隆唐宋碑”,优渥如此。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曾拜谒明孝陵,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志。据说日本人占领南京期间曾派兵保护,亦不敢破坏。

四方城向西北行百米,过御河入神道。石刻分列两旁,依次为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狮,百兽之王,镇妖辟邪,象征皇权威严;獬豸,龙之子,秉性忠直,明辨是非;骆驼,本是域外之物,彰显大明疆域辽阔,威振四方;象,兽中巨物,江山永固、太平有象;麒麟,祥瑞兽,雄为麒雌为麟,仁义治国;马,南征北战,国力强盛之意。

石象路东西向,尽头转折南北向为翁仲路。路边文臣武将高大威猛,气宇轩昂,不怒自威。文臣着朝服,峨冠博带,执象牙笏,满腹经纶化作治国韬略,准备随时向太祖进谏,谋兴国大计;武将着蟒袍金甲,腰悬宝剑,持金瓜锤,如护法金刚,威振四方。不眠不休,惩处奸佞妖魔,魑魅魍魉闻风而逃,不敢南望。

石像雄浑粗犷,庄严肃穆,线条圆润流畅,抚摸在手,光滑细腻。穿越六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它仍保持最初的样子,或蹲或立;不问世事如何变迁,或国运凋零荒凉寂寞或昌盛繁荣车水马龙;不问观者何人,或帝王将相王公贵族或贩夫走卒三教九流;不问拜谒者目的为何,或心怀敬仰虔诚如朝圣或虚情假意扭捏作态。它们凝望四周,屹立不倒,忠实地履行职责守护这里,并且还会一直守护下去。

如果沿路的石刻是摄像机,一定记录了六百年来每一次季节更替;如果手的抚摸是一次解读,那是否一瞬间就能感知六百年来每一次风云变幻。真的是这样,许多历史之谜,也许就迎刃而解了吧。

神道依山势而建,曲折蜿蜒,顺应自然。为何不呈直线而独树一帜,传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也似乎都能说得通。一是孙权说。太祖认为孙权是一等一的好汉,不忍修陵动了孙权的陵墓,于是留下做了自己的守墓人,在此绕开梅花山,形成今天的格局。二是创新说。朱元璋出身贫苦,一生坎坷,最终逆袭,登九五之尊。下令将自己陵寝的神道修建成弯曲状,以象征自己曲折的一生。三是北斗说。由下马坊至文武方门,环绕梅花山,形似北斗七星。暗合魂归北斗,驾七星遨游宇宙星河,跨阴阳两界得以永生。这些玄而又玄的传说,又给这座陵寝增添了几分神秘。

往事尘埃落尽,穿越六百多年的历史展现在世人眼前。

天高云淡,秋美如画。神道边银杏、乌桕已变色,与梧桐、红枫相互呼应,徜徉于神道,踏过斑驳的路影,我且欣赏这最美的金陵秋景好了。

                          (紫金农商银行 范信民)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苏ICP备09016726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50201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