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是一条长河
更新时间:2016-11-17 作者: 佚名
岁月是一条长河
——读《褚时健传》有感
如果你不是真正地了解这个人,那么也一定道听途说过很多关于他的个人标签:红塔山、亚洲烟王、阶下囚、哀牢山、褚橙。这些都是属于褚时健的个人标签。
作为企业家,褚时健应该是中国当代社会地位最特殊又最有研究价值的一位。他的生活轨迹几乎从没有越出过云南玉溪这个小地方,却成就了一家世界级的企业,一条生产线的贡献就相当于一个贫困省全年的纳税总额。他又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大潮中都获得过巨大成功的企业家,把一个人心浮动的国营小厂打造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卷烟厂。大起大落以后,又凭借着褚橙在晚年重回公众视野。
曾经的丧父少年,曾经的中共地下党员,曾经的右派组织部门干部,曾经的亚洲第一卷烟厂掌门人,曾经晚年丧女的失意老人,现在褚橙商业神话的缔造者。拥有这么多传奇故事的老人,想不封神的确很难。但《褚时健传》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便在于,并不是要把他送往神坛高处,而是努力要让读者从他传奇的故事中脱敏。
很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褚时健做哪一行都可以?千山之外,偏居小城的他却云淡风轻地说道:“哪有那么难?”他自述自己就是闲不住,要做事情,而且做就要认真,做到最好。
认认真真的并不只有态度而已,更有褚时健内心最纯粹、也最理性的个人求索。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风风雨雨地一路走来,他从未怀疑过自己的信仰。面对历次政治运动中的纷乱景象,他并没有迷失在人民群众高涨的革命热情里。他有自己的怀疑,也有自己判断,更有自己的行动。抓管理、上设备、搞生活、定制度、找原料。在一个主义至上的年代,能够在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革命舞台一角,安安静静地做成一件事情,殊为不易。风卷残云过后,方露峥嵘。
褚时健说一个人如果一辈子碌碌无为,是不会有什么真正的人生经验。不论是踌躇满志,亦或是迷茫落寞,不论是急流勇进,亦或是枯木逢春。潮起潮落,岁月更迭,年愈九十的人生阅历,足以将世事体察,把人生参透。而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个人际遇,才更让人为之着迷。
人的一生之中,努力很重要,但机缘巧合总会让人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最终结局。当年在糖厂小有成就以后,摆在褚时健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煤矿,但地理位置偏远;另一个是玉溪卷烟厂,工作在玉溪市区。褚时健当时的第一选择并不是日后让他成名成家的卷烟厂,而是煤矿。倒不是因为煤矿效益好,而是因为地处深山老林可以经常打猎,没事还能上山拾菌子。这也是褚时健保持了多年的个人爱好。后来夫人考虑到子女教育和生活问题,才最终决定选择了玉溪。而这一决定,也彻底改变了褚时健个人和整个家庭的命运。
2001年从监狱出来以后,褚时健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也很不好。他本应该想想儿孙绕膝、安度晚年的事情,却发现自己还是闲不住,要找事做。包地种橙也是从头学起,果品销售公司也是摸爬滚打逐渐壮大起来。把全凭农家经验的一门产业改造成工业化发展模式,不知不觉已经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的烟王成了现在的橙王,只是老人更老了。他的人生里没有服过输的时候,但都是在和自己较劲。他希望自己的人生价值都体现在当下,而不是昨天如何如何。
看腻了小情小感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再看褚时健和老伴儿马静芬的婚姻故事,就很值得让人思考。褚时健是个吃苦受累的农家汉子,妻子则是城市家庭出身的娇弱小姐,因缘际会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后来褚时健被打成了右派,妻子自己因为个人落后入党转正被停止。在那样一个政治氛围特殊年代,夫妻分道扬镳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她和褚时健提出过离婚,怕自己拖他的后腿,但褚时健从下放农场赶到妻子单位却丝毫不提离婚这件事,两个人作了一番促膝长谈。作为妻子,虽然她觉得褚时健粗心一些,有时让自己很生气,很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人,但自此以后再也没想过离婚。患难时期的考验,也让褚时健觉得妻子的人品非常好,人品过得了关。
当年下放农场的时候,有一次两个人一起走过公路到别的村子办事。经过公路道班的房子时,马静芬盯着看了好久,对褚时健说:“这辈子要是能到道班来工作就好了,到时候能给我们这样一间房子吧?”褚时健点头:“嗯,能住这样的房子,那真是顶呱呱了。”其实道班的房子都是临时建的,出了名的简陋,但对于住着四面透风房子的他们来说,那间粗糙的砖瓦房都是一种奢侈。
“一个人生来并不是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这样写道。
(赣榆农商银行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