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我说篆刻》
更新时间:2013-12-11 作者: admin
世界文明源于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东方文明的卓绝代表。汉字是汉文明的主要体现,汉字的演变是华夏文明的发展缩影,汉字是炎黄子孙的血脉,更成为当今华人的纽带。
汉字的形成先源于象形,这是汉字之所以是最具艺术表现形式的先天性因素,华夏先民以刻契符号记事,后逐步形成了文字,而篆书更是脱胎于象形文字,就汉字的表现形式上来讲,刻契先于书写。篆刻是基于篆书文字,刻契于方寸之间的艺术,虽归于书法的范畴,而有别于书法,这也正是印证了印道上所说的擅印者必擅书,而擅书者不一定擅印。
我治印已有近30个年头了,算是篆刻有些体会的人吧,虽见解不全然必定是自我体会,故不耻于读者一笑,诚请诸贤批评指正。
一是认识篆刻。篆刻是以篆书为主的古汉字所成印章的雅称。印章起源的时代从目前考古已发掘的具体实物分析,只能初断疑是殷商时期,从文献记载中有印章之说的最早是在《周礼》出现,《周礼》应是战国时代所著(沙孟海“印学史”有此释)。宋以前,印章只是实用信物的印凭而已,俗称戳子。而宋以后由于诸多文士将其向书画领域引入,印章的文化艺术特征逐步凸显,到明清时期,印章已经不再是书画作品的钤红配角,篆刻已发展成为文字艺术中一特有的艺术门类且备受推崇,至此,篆刻从印材、技法、印风、流派上已系统升华到了一定理论高度,篆刻艺术至此蔚然成风而久兴不衰。更有丁仁、王褆、叶铭、吴隐等大贤于杭州西湖孤山结社,艺坛巨擘吴昌硕首任社长,西泠至此名扬天下。于今,海内外印社林立,追印者无数,全然仰仗汉字的无穷艺术魅力,迷执于方寸之地刻印的特有意境雅趣。可以说,艺术追求是推动篆刻发展的不尽之源,因此,如果将篆刻仅归纳在“印记”的范畴,篆刻也就失去了发展下去的理由,故印人对篆刻“癖于斯,游于艺”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是如何篆刻。篆刻当识三法(字法、章法、刀法)。需入印文字(主要指篆书)按印章制式进行文字结构和线条点划的印化处理,此为字法;入印文字之间上下呼应,左右盼顾的印面留红制白,此为章法;奏刀于印石之上,运刀的速度、角度、深浅不同,在刀石之间产生多个触点,或平稳、或猛利、或平直、或崎岖,小小的方寸印面有了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强烈艺术对比视觉,此为刀法。此三法密切关联,相应相辅,不可孤而分立,若能熟应三法,心手双畅,可悟印之奥妙。故治印当序列如下:首推识印,次为别篆,再次则为用刀,印面主体刻成后的击边刊款可列第四,至于篆刻初成上路后赏析名家流派,学习古今印论,并对名手朱迹有目的择优借鉴则列第五,诸如考究印石材质、印章钮制,乃至鉴别赏玩应为篆刻之余绪。
以上是篆刻在法度层面上的普遍见解,既是常理故不可违,然就篆刻按所形成的不同风格流派来讲,之所以形成差别,归结于印人不同个性化对字法、章法、刀法的见解和取向的差异(至于另议到南派、北派的人文差异就不在这里多议了)。在字法上取字当尽量少用冷僻之字,印人对入印文字的印化处理之删繁就简上,应首求文字的正确性,然后才是艺术效果。近年来,有的作者过分计较字形的装饰性而忽略文字的结构本体,以致当下篆刻的美术化、工艺化倾向愈加明显,实背驳了篆刻在书法意义上的主流之道,印面象图识,文字似天书,也许作者会为一时赚的很多眼球而自足,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书印同源是篆刻存在和发展下去的真正意义,所以不管是东方天书,还是西方天书,篆刻到了只有天能看得懂的时间,离皇帝的新装穿帮也就不远了。在章法上,应多从古印中,汲取营养,无论是古代的无名印工还是流芳后世的名刻大贤,都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使我们受益匪浅而取之不竭。篆刻的章法变化虽于书法同理,然毕竟是方寸艺术,章法变化更致精微,这也正是篆刻艺术的魅力所在。就汉印的留红布白来讲,笔者亦时常为其印面朱白的微妙变化而激动和兴奋不已,能与古人相悟,自然是有了一份难得的幸运和意境。夸张表现是现代艺术的主要手段,如对章法的分解层面而言,当下有一些堪称经典的现代篆刻,正是采取了夸张和放大的手段,印章作品甚为精彩,既拓宽了篆刻创作天地,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值得思考的问题:时尚应是艺术先锋,更应是有传承的创新。在丰富篆刻章法语言上,厚古亦不薄金,显得更加当下,更加实际。在刀法上,当愈是贴近所需表现的印文点划形质愈佳,一名好的刻手是不会拘泥于冲刀与切刀的形式,而是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去实践更多的表现手段,至精至微,表意到位的刻契手段应当是刻手追求的最佳状态。篆刻酝于篆而成于刻,精湛的刀法是佳印的关键,即便是在字法、章法上已经有了很好的构想,若无过硬的刀上功夫,构想只能是空想,因此,刀工是印人的硬功。
三是对当下篆刻发展的思考。篆刻之所以有别于实用信物的戳子,并用于艺术二字冠之,是因为篆刻浓缩了古汉字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汇集了历代印工、名家刻手的心迹,是汉字艺术里一朵奇葩,体现了文化传承,是古汉字演变的活化石,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篆刻不息的生命力,文化印、印文化应该是篆刻发展下去的永恒主题,当下大众文化与精品文化的关系是印人应该认真思考篆刻发展走向的课题,如果仅归到当代篆刻的发展走向,我想说的是让篆刻的工艺美术化表象语言少些,让篆刻的传统风貌和文人气息更厚重些。中国印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验证了中国印不仅仅是中国的,也应是世界的。中国印需求普及,但更需求创新和经典。笔者认为当下篆刻从风格上大体分为大写意、小写意(半工半写)和工刻三类,但不管是哪一类风格,只要是能在篆刻的传承上更多地体现历史和文化,并注入适合时代的人文气息,就不要过于按个人喜好而把篆刻风格狭义的定格在所谓的高与低和好与坏上。更不能因为XX展览权威评委对印风的偏好而易变自己。艺术贵在个性的执着与坚韧,千人一面的艺术品相将被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所不容。笔者对篆刻的理解简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篆刻虽小技,脉承中华千年文字文化,实大道之行。
二、篆刻与书画同源,只有书、画、印三学同源共鸣,才可相得益彰。
三、就篆刻本技而言,字法、章法、刀法这三法虽应贯通而断不能分别孤之。但毕竟是刻契艺术,所以刀法相对更重要些。
四、篆刻创作不能盲目从流,要有自己的“精、气、神”,作者才情固然重要,但亦不能小视学养的功夫,要多摹印谱,多读碑帖,涉猎印论艺概,否则创作必然没底气,少理性。
五、对传统篆刻艺术的继承不等于无知的崇拜。拿来主义造就出的是艺术的奴仆,有见识的批评才是艺术的灵魂。
最后借个机会说说自己吧。我生长在美丽的黄海之滨连云港,沧海桑田的变化赋予了它神奇的色彩,这里的海州孔望山将军崖岩画,连岛苏马湾西汉郡界古隶刻石,花果山郁林观遗址刻书,无不诠释着这个美丽海港城市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山海相拥着美丽的家乡,碧海、蓝天、沙滩、峻山、松石给了我无限的童年记忆,更给了我豁达、率性和浪漫,更激发了我对艺术的无限情思,我为这山海之间众多的汉字古刻所陶醉,工作之余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沉迷在书印世界里,这也是我对家乡连云港——石刻文字之乡的特殊情缘吧!(灌南联社 孙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