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馋》
更新时间:2014-04-03 作者: admin
梁实秋散文中有这么一段,冬晚,北平城中的老汉,天寒地冻,于家中缩头缩脑偎小煤炉取暖,鸭梨啃了一半,忽想到温桲拌梨丝,大雪满天,一开门就冲进风雪中,不禁莞尔!掩卷想到老家富安古镇上的人也是“好吃”,虽没有北平老汉馋的劲头,但一日三餐,四季菜式,也极讲究。打春要包春卷,三四月份吃海里新上市的鲜虾、春鱼,嫩竹箬初长成就要包粽子,端午节老街上人家断不能少了“五红”,立夏要吃烧饼、韭菜涨蛋,六月六要吃焦雪,立秋之日不忘再买个西瓜,中秋还未到,深巷内,家家油锅里藕饼煎的嗞嗞响,过冬之前早早舂糯米粉,做汤圆做糍粑,进蜡月,杀鸡宰羊风野兔,腌肉腌鱼腌猪头,灌香肠…除此之外,小镇人还有独到的酥儿饼、鱼汤面、烧腊肉。
一清早,屋檐下刚揭了罩的鸟笼里,八哥、鹦鹉便开始稠啾,老街也随之生动起来,人们见了面便招呼:走,吃早茶去!木的门板,旧的桌椅,竹的筷桶,粗瓷大碗。大灶上铁锅里,滚热奶白鲜香的浓汤,老家镇上的鱼汤比别处的格外香浓,听外婆说熬汤的鱼的种类,熬制的方式都极有讲究,有传闻说熬汤的鱼中还特别添加了黄鳝骨,是真是假,店家笑笑,不置可否。一碗鱼汤面,大汤小面(老家人说这个“小”是少的意思,汤多面少)面条绝细,鱼汤浓香,外加一碟生姜干丝,生姜丝百页丝切的极细、薄、绵,搁煎得酥香的花生米,讲究的还放油汆的小虾子。就着干丝,一海碗汤面呼噜噜连汤带水,直至碗底,大快朵颐!
《儒林外史》里有提到的一根柴火就能煨的酥烂的猪头。老家人称猪头肉为烧腊肉,镇上吴姓人家的猪头肉的酥烂粘糯是出了名的好。刚出锅的猪头,浓香蒸腾,看店家捞上,于砧板上娴熟地剔骨,就已经馋虫大动,笑嘻嘻的店家善解人意地递块绝好猪脸儿肉,入口轻轻一抿即化,那种胶质物的软、糯、香是齿颊间的绝妙享受!
酥儿饼更是一绝。酥儿饼,讲究水质、柴草、火候,水是本地深井水,柴草是细茅草。入冬时节滩涂上割下的上好干茅草,乡下人用船装到老镇的海河边叫卖(镇的前后各一条河,前面是田河,后面称海河)。刚打春,煎酥儿饼的炉灶就早早的搭了出来,大铁皮油桶改装的炉灶,细茅草哔剥燃着红彤彤的火苗,平底锅里是浸在油里嗞嗞煎着的玲珑细巧的饼坯,渐渐锅里小饼坯一层层地卷起酥皮,状如盛放在清油里的玫瑰。酥皮起后又滗掉热油,改文火慢煎,这时候出了油的酥儿饼如刚出浴的美人,香气四溢。镇上店家百年约定俗成的“印章”,剥玉米棒剩下的芯子,从中间一撅,粘红,盖红戳记的就是红豆沙馅甜饼,无戳记的是葱油咸饼。我最喜甜食,小时这个时节经常拿细瓷碗到巷口买,要两个红豆沙馅子的。刚铲出锅的酥饼,稍凉一会儿,不用竹筷就捻指送入口中,格外的酥脆香甜,比之久负盛名的黄桥烧饼,远远有过之而无不及。
也有本地人到外乡去经营鱼汤面、酥儿饼,但果真是“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离了老镇,都没了那种原汁味了,所以,今夜于他乡格外想念。(东台农商行 张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