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香识煎饼
更新时间:2015-06-04 作者: 佚名
我是吃着煎饼长大的。在老家徐州,农村人以煎饼为主食。面粉兑水后,在面盆里形成浆糊状,用小碗大小的勺子,舀好倒入烧热的鏊子,再用筢子摊平似薄纸,直到熟透微焦、香气四溢时起锅,这样短短半分钟,一张直径约80公分,香喷喷的煎饼就烙成了。烙好后,一定要放在桌子上,一张张叠成正方形,然后再把很多张煎饼高高地叠起来,以便平日里吃。
煎饼的吃法很多。在烙制时,心急的人往往是撕着吃,这样不知不觉中,饭量大涨,会吃掉好几张。最常见的吃法,是拿起一张煎饼,放些炒好的肉或菜,然后卷起来,双手捏牢,送入口里,颇有些像今天肯德基快餐店的老北京鸡肉卷。更多的时候,农村人忙于农活无暇炒菜,只简单地卷着酱黑的盐豆子、腌萝卜,甚至是一棵大葱、几颗大蒜、一抹咸酱,吃起来也很有滋味,难怪家乡人总给人留下“煎饼卷大葱”的纯朴印象。
煎饼也曾经以白为美。在八十年代末,很多家庭逐渐不用自家麦子磨出来的面粉,而是买回一种出粉率为85%,甚至是75%的商品面粉。这样,麦麸减少许多,面粉更加洁白,烙成的煎饼,自然白了很多,当时能吃上这么白的煎饼可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由于我家人多、田多、粮食多,自家的粮食还要卖出,自然不会去买商品面粉,加上母亲或许因为儿女多、家务多,技艺也是寻常,她烙的煎饼总是质朴型的,焦黄的颜色,略厚的感觉,虽然味道也是香香的,但和白美总是无缘。
麦子好不好对煎饼的影响至关重要。89年的春夏之交,不仅政治风波多,而且阴雨天气多,麦子无法晒干,发霉后不仅卖不出去,而且烙出来的煎饼总有些青色,香味和口感逊色很多。那年秋天,我刚上初中,学校在2公里之外,当时学校不提供午饭,我们都是自带煎饼,吃着用霉麦为原料烙制的煎饼,大家却也是开心快乐,丝毫没影响发育成长,一年时间我还长高了五六厘米。
煎饼是一种乡情,家乡人吃煎饼,如同老鼠爱大米,总怕吃不饱,总想吃个够。95年考上大学,我开始远离家乡,每逢开学返校,我们几个徐州同乡,总是不约而同带上几张煎饼,和天南海北的同学分享。
常吃煎饼还能健齿。吃煎饼全靠牙齿咬,使劲地做咀嚼运动,长期下来牙口就好。99年大学毕业,顶着20世纪最后一批大学生的“殊荣”,我来到距离家乡300余里的苏北沭阳县工作,而后来到吴江,各地的美食越吃越多,回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吃煎饼的能力也是每况愈下。偶尔回去,牙齿和面部肌肉总要酸痛几天。
女儿虽然生在吴江,长在吴江,但似乎也有着我们徐州人特有的“煎饼基因”。每逢亲友、同乡送来煎饼,她总是拎回自己的房间,当作点心慢慢享用。 (吴江农商行 李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