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婆的杂货铺
更新时间:2015-09-01 作者: admin
听母亲讲,外婆年轻的时候没有正经上过班,种地的同时偶尔做做帮工。但在步入老年后,要强的外婆却有了自己的营生,做起了小生意。
我小的时候,记忆中村里没有杂货铺。每次想买东西,都得去镇上,很不方便。外婆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了经营之路,开起了杂货铺。
杂货铺没有像样的门面,只是把前屋的一个房间腾出来摆放货物。房间很小,没有货架,只有一张小桌子,很多货物只能放在地上,琳琅满目,却也杂乱无章。无论是谁想要找样东西,没有半个小时估计找不出。可是外婆每次都像变戏法似的,一会就能找出来。起初杂货铺只卖卖小零食,后来需求多了,就扩大了经营范围,带卖日用品了。
我很喜欢去外婆家,每年的暑假都会去外婆家待上一段时间,我想这和外婆的杂货铺多少有点关系。在外婆家零食可尽情吃,冰棍可随便拿,外婆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可想而知,这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多大的诱惑啊!
夏天,白天我和姨哥帮着外婆卖东西。说起来是帮,实际上是在里面凑热闹,不添乱就谢天谢地了。晚上是最开心的时候,每天吃完晚饭洗完澡后,外婆会在院子里放张简易床,上面铺块床单,再在外面支个麻布蚊帐,让我们这些小伙伴们嬉戏打闹。而我和姨哥还有个艰巨的任务——整理零钱。
外婆没有所谓的保险箱、钱柜,只有一个藏青色的布包,每天的经营收入都放在这个布包里。待月亮爬上树梢,杂货铺清净下来,外婆就会拿出小布包,让我和姨哥整理零钱,算出一天的收入。八九岁的我们,在柔和的月光下,那么纯净,那么无暇,那么认真。一丝不苟地,把蜷缩成一团的钱一张张抹平,一个票面一个票面的区分开来。硬币十个一摞,用纸包起来。毕竟是小孩子,很多时候数着数着就思绪出窍,待回过神来,又忘了刚才数到哪了。就这样,两个孩子面对一小袋钱币,能数一个晚上。每次数完,外婆都会奖励一根冰棍。吃着冰棍的我们,尽情地笑着,吃到嘴里的冰棍似乎更加甜了。那是我们在为自己的成绩感到骄傲。
在当时,十里八村的只有外婆的这一个小店。外婆有了个新想法,将小店开到各个村里去,于是外婆着手打造了“流动小店”。何谓“流动小店”,就是“外卖”。现在想想,外婆是有着超前的经营理念,二十年前的“外卖”还是很少见的。这样看来,外婆是个天生的生意人。
流动小店的装备很简单,一辆三轮车,一个木箱。木箱只有夏天才派得上用场,用来存放冰棍。为了防止冰棍融化,还会里三层外三层的用棉被包起来。三轮车里通常只放些热销的产品,若是谁要买些其他的东西,那就第二天带着送上门。夏天,外婆每天出去两次,上午下午各一次,冬天就只有上午出去。我觉得好玩,每次都闹着要跟外婆一起去。可是印象中只去过一次。
小小的三轮车被货物塞得满满当当,哪还有我的容身之处。拗不过我的外婆,只得让我坐在三轮车的一侧,关照我抓着把手,生怕我掉下来。外婆只在附近的几个村子走走,到人多的地方就吆喝吆喝,一听到吆喝,要买东西的人出来买东西,不需要的也会来看看有什么新鲜玩意儿。顿时,小车被围成一圈。村里的路难免坑坑洼洼,到了实在不好骑的地方,外婆只得下来拉。车子很重,外婆拉的很吃力。就这样,骑一段,拉一段。小时候的我不懂事,还一个劲儿地催着外婆快点。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外婆小小的身躯承载的不仅仅是这一车的重量,更多的是外婆苦心经营的这份事业。
外婆很会做生意,大伙都喜欢跟外婆买东西。说外婆家的东西正宗且价格公道。不仅如此,外婆还和镇上的大超市学习先进经验,一旦达到了一定的价格,就送个小礼品。杂货铺被外婆经营得风生水起。
后来,外婆因为膝盖不好,做了两次手术,杂货铺关停过几次。家里人就抓住这个契机,劝外婆关了杂货铺,怕外婆累着。但外婆执意要继续这份事业,家里人只好作罢。
前几年,生活条件好了,外婆在镇上买了间店铺,准备开个小超市。我跟外婆开玩笑:“您这都开上连锁店啦。”小超市主要由外公打理,负责进货、站店。外婆在家的小店依旧开着,两人分工合作,哪头都不误。一旦哪边有货物囤积,就相互平衡平衡,倒也经营得不错。直到前年,因为外公的离世,小超市不得已只能关门。外婆也由于没有了进货渠道,加之年纪大了,村里的杂货铺也不复存在。
杂货铺陪伴了外婆二十多年,这里面的心血、汗水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其中的快乐与满足也只有外婆能切身体会。现在的外婆每天的工作就是种地,回归了农民的本色。但时不时地还会听外婆提起小店,言语间充满无奈与不舍。其实,这份情感不仅永存于外婆的心底,也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头。杂货铺有着外婆的期许,杂货铺也有着我快乐的童年时光。
望一望窗外,嘴角不禁微微上扬。是的,我又在回忆那间杂货铺了。(高邮农商行 姚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