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金融服务 / 兴化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五指联动”
  • 兴化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五指联动”

    更新时间:2019-05-06

    查看详情

2018年以来,兴化农商银行坚持围绕服务乡村振兴,努力聚合资源,形成“五指联动”,促进“创业富民”助推行动、“生态农业”配套行动、“产业转型”结伴行动、“美丽乡村”添绿行动、“精准扶贫”落地行动、“进村入户”便民行动、“服务平台”打造行动、“金融生态”共建行动等“八大行动”扎实推进,将支持乡村振兴落到了实处。

——“拇指”:协调定任务,锚定支持乡村振兴“硬目标”。结合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需求和本行实际,细化制定了2018-2020年支持乡村振兴一系列“硬目标”。一是制定信贷支农支小工作目标。计划3年内,申请央行支农再贷款资金16亿元,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创业主体投放支农“阳光再贷”32亿元,投放“两权”抵押贷款12亿元,投放创业担保贷款2.8亿元,投放“苏农担”贷款2.4亿元;为6000户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新推广线上免担保贷款——“阳光e贷”授信客户5万户,为30万户以上的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走访服务。至2020年末,授信500万元(含)以内小微客户贷款余额达到150亿元。二是制定金融支持精准脱贫工作目标。计划发放扶贫贷款1.2亿元,扶贫贷款投放对象不少于620户,扶持不少于1200个建档立卡户、贫困家庭创业、就业,精准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三是制定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工作目标。每年计划创新各类金融服务产品不少于8个,充分满足“三农”和小微企业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3年间,计划筹措支农资金80亿元,发行绿色金融债1.2亿元,发行绿色企业债1.5亿元,发行绿色项目债15亿元,发行大额存单、理财产品120亿元。四是制定农村金融支付环境提升工作目标。在全市各乡镇新增离行网点10家,新布设自助设备150台套,新推广手机银行用户12万户,新推广移动支付用户各15万户,新增收单商家9000户,建成村级金融便民服务中心600个。至2020年末,确保业务自助率在85%以上。五是制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目标。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信用乡(镇)20个、信用村400个,评定信用户9万户,全力打造优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食指”:指路明方向,聚焦支持乡村振兴“闪亮点”。聚焦产业兴旺,突出地方产业特色,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狠下功夫。一是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发展。通过充足的信贷投放,大力支持“优质稻米”“红皮小麦”“绿色畜禽”“健康水产”等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重点支持三大经营主体发展。通过配套特色金融产品,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支持种养大户增产增收,推动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家庭农场金融支持,加强与农业农村局沟通联系,掌握辖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家庭农场完整名录,建立客户经济信息档案和金融服务需求档案,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单制管理。三重点支持特色园区建设。切实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大力支持省级农业区、健康食品产业园、调味品园区和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高质量建设发展。四是重点支持农业品牌打造。通过定向信贷投放,重点支持兴化大米、兴化面粉、兴化大闸蟹、兴化香葱、兴化大青虾、兴化龙香芋、兴化小龙虾、兴化河藕等八大农业品牌打造,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五是重点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制订绿色信贷投放计划,将能效信贷、绿色农业、绿色林业、节能环保等纳入重点授信范围,主动对接当地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项目;主动对接主管部门,建立健全自身绿色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统一的绿色项目储备库和限制进入名单库,获取绿色信息动态、及时运用于绿色信贷的评审、投放与管理,提升绿色信贷申贷获得率,保障绿色金融长期可持续发展。六是重点支持生态工程建设。紧跟兴化打造全域旅游步伐,有效满足休闲度假、农业观光、体验采摘等为特色的全域化乡村旅游产品的信贷需求。通过充足信贷供给,大力支持缸顾千垛田园综合体、李中国家湿地公园、得胜湖、平旺湖、洋汊荡以及东罗、刘泽、唐港、徐圩、施家桥、管阮等特色乡村建设,高质量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七是重点支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现代水平,加强信贷投放,推动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农机装备能力提升“四年行动计划”和农村水利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八是重点支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在农村养老、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饮用长江水工程等公共服务建设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高质量推动公共服务建设。九是重点支持精准扶贫。加大金融精准扶贫力度,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兴化市扶贫办、老促会、财政局、人社局等部门密切协作,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持力度,用好用足扶贫小额信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康复扶贫贷款等优惠政策,满足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创业、就业、就学等合理贷款需求。推动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融合发展,建立起有效的金融支持与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挂钩机制。

——“中指”:深度建机制,增强支持乡村振兴“源动力”。扎实推进实施网点、薪酬、人员、服务等机制转型,着力增强支持乡村振兴“源动力”。一是实施网点功能转型。大力推进“三分三化三注重”有效落地,通过网点分类管理、推广智能机具、压缩物理柜台、优化劳动组合、提高厅堂服务能力和服务效能等手段,实现网点转型。推动网点从“同质型”向“差异型”转变,从“人工型”向“智能型”转型,从“交易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传统型”向“零售型”转型。以提升客户体验为目标,以网点转型为契机,切实提升文明规范服务水平。综合考虑网点类型、业务受理范围、人均业务量、岗位制约和厅堂服务等因素设置岗位,减少高柜人员增加厅堂服务人员,以智能机具代替人工服务,实现营业网点轻型化、高效化。二是完善薪酬绩效机制。在现有薪酬体系框架基础上,依据“基本生活有保障,幸福生活靠奋斗”的原则,对薪酬方案体系进行修订完善,并在绩效系统上实时查询,充分发挥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的指挥棒作用。结合各岗位的影响范围、职责大小、工作强度、工作难度、任职条件、岗位工作条件等特性合理化、差异化确定各岗位价值,并据此建立岗位价值序列,并与薪酬挂钩,从而促进员工明确职业发展和晋升途径,引导员工朝更高的目标迈进。对全员营销激励办法和“营销明星”评比奖励等配套机制进行优化完善,有效构建“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干与不干不一样”的薪酬分配新机制。完善经营管理目标考核办法,配套制定单项考核内容,突出工作重点,引导全行更多地关注、参与和投入到乡村振兴进程之中。三是活化人才选拔任用机制。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双向选岗、后备晋升、组织点将等多种方式提拔任用管理干部。重点选拔在农村基层网点中经过磨砺的干部,让没有农村基层网点实践经历的干部到服务一线去经受锻炼。修订后备梯队选拔管理办法,开展内部兼职、岗位轮换、丰富工作内容、上挂下派等多方式煅炼,积极推动年轻干部纵向和横向交流,把农村网点基层实践作为成长成才主渠道,把农村网点基层一线岗位作为主阵地。四是完善主动服务机制。扎实推进“大走访大服务大落实”“进企业访商户入社区”主动服务机制建设,务实推进乡村振兴“八大行动”落地,切实增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动力。实施“创业富民”助推行动,针对本土能人、返乡农民、高校毕业生、个体工商户等对象,大力推广普及线上免担保小额贷款——“阳光e贷”。截至3月末,授信人数18416人,授信总额达到156766.5万元,用信5134人,用信余额34915.54万元。大力推广“两权”抵押贷款、“创业担保”贷款等特色信贷产品,降低创业主体融资成本。实施“生态农业”配套行动,跟进绿色无公害土特产品养殖、加工、销售、物流配送、旅游开发做好服务。积极推广支农“阳光再贷”、“苏农担”、“新农贷”、“蟹业贷”等特色信贷产品,重点支持优质种植业、高效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发展。实施“产业转型”结伴行动,对实体经济实行信贷计划、产品、定价、服务“四个倾斜”,切实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推动贷款和续贷审批机制改革,有效整合业务受理、信息核实、资料核签等业务环节,提升服务效率。实施“美丽乡村”添绿行动,对绿色农业、绿色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新兴产业给予政策倾斜,对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修复等产业,给予有力信贷支持。实施“精准扶贫”落地行动,锁定扶贫对象,单列信贷计划,加大扶贫贷款投放力度。创新实施“进村入户”便民行动,努力做到金融基础服务不出村。实施“服务平台”打造行动,开发村级集体资金阳光监管平台,升级完善“小苏大爱”“e路有我”服务平台功能,积极打造与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医、学、住、行、游、养、娱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生态场景,实现产品、渠道、客户的无缝对接。实施“金融生态”共建行动,深度开展“银村共建”,积极推进“整村授信”,大力普及小额信用贷款,全面提升农村信贷服务可得性。

——“无名指”:创新好产品,丰富支持乡村振兴“菜篮子”。紧贴农村产业结构、客户结构和金融需求变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服务需要,在金融产品供给方面务实创新,更好地满足了客户不同层次金融服务需求。一是产品介质创新。在不断创新银行卡、电子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等业务品种的基础上,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生活和消费行为新变化,稳步打造互联网金融新模式,积极开发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医、学、住、行、游、养、娱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生态场景。大力推广“银税互动”“银科互动”“银商互动”等产品和服务,有效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二是产品普惠创新。设计普惠金融特色服务产品,更好满足农民理财、创业和支付等服务需求。实行年费、工本费、账户管理费、企业顾问费、跨行业务手续费等费用减免,并在协定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定价、产品创新利得等方面更多让利于民。积极推动贷款担保方式创新,创新“两权”抵押贷款、支农“阳光再贷”、“创业担保”、“苏农担”、“兴科贷”、“企益贷”、“蟹业贷”、“新农贷”贷款等特色惠民信贷产品,降低创业主体融资成本。对绿色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新兴产业,做好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大力营销理财、大额存单等产品,有效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财富保值增值需求。三是产品便捷创新。通过产品创新,切实满足广大农村居民足不出村办理小额取现、转账汇款、贷款申请、水电缴费、残破币兑换等基础性金融服务,并不断丰富政务、公益、物流等服务内容,实现行政村、自然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全力打通乡村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小拇指”:科技作支撑,提升支持乡村振兴“软实力”。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不断强化科技支撑。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有力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一是强化科技业务支撑能力。借助网格化营销平台、省联社“e路有我”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及“阳光e贷”APP等渠道,打造本地互联网平台品牌,通过各类商户的拓展与相关营销场景融合,使互联网平台成为服务广大客户的线上“新窗口”。建设智能厅堂管理平台,对厅堂各类智能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完成在移动端例如平板、手机等设备上进行客户信息的识别和客户业务产品信息的推送,同时丰富柜员终端小助手的功能,为厅堂营销提供数据支撑。借助大数据平台的开发,接入各类外部数据,搭建全面风险管理平台,提高信贷审批科学性和智能性。二是提升金融产品科技含量。针对农村电商开发专属贷款产品——“网店融资通”,打通农村电商资金链条。运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加大数据整合和信息挖掘力度,在线上产品上做文章,创新线上“阳光e贷”“惠企e贷”“抵押快贷”等信贷产品,全面提升“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度。三是完善科技基础开发能力。完善部门内部管理的体系建设,从开发、维护、外包到服务的全流程体系建设;完善科技人才队伍、技术等级体系建设;着手准备ISO27001和CIMM国标标准体系建设。搭建行内软件开发平台和SVN共享平台,构建统一的开发流程和标准,共享内部资源和经验,加强部门内部软件开发能力。采用大数据、分布式等技术建设新一代大数据平台。四是挖掘数据应用分析能力。解决数据仓库无法满足数据应用需求的问题,通过采用大数据、分布式等技术建设新一代大数据平台,从底层架构、数据加工、模型建设、数据应用等方面入手,强调数据治理、数据安全、数据规范,引入业内领先的调度平台,通过BI数据分析应用系统、微信小秘书、大屏展示、基础数据平台WEB系统等多终端应用,打造流程规范、数据标准、自主分析、应用丰富的大数据平台,切实满足行内的数据分析与应用需求,扎实推进行内人找到数据、行外数据找到客户的数字化银行目标。

(祁斌昌)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苏ICP备0901672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