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街角的书报亭》
更新时间:2018-03-26
街角处有一个书报亭,它数十年如一日,安安静静,伫立在那里,迎来送往,晨昏暮霭里,见证着各自光景。
书报亭的老板是一个年逾古稀的爷爷,但依然神采奕奕,说起话来更是滔滔不绝。在他的描述里,报亭里有满满的回忆,买了菜的阿姨在和街坊们寒暄,刚刚买的青菜非常新鲜;几个球友还在回味昨天的比赛,最后那个临门一脚真是太厉害了;几个家长在讨论小孩的成绩,小美家的孩子又是第一名。老板把最新的杂志报纸放在显眼处,不多一会儿,就吸引了大批人过来。“杂志终于发新的了,老板快给我一本,等了好长时间了”、“老规矩,两种各来一份”、“好的,来拿着”。那时人来人往,书报亭是一个人气很高的地方,路过的上班人群,附近上学的孩子,还有一些退休的老人。有的小孩子喜欢看漫画,但是钱不够,就先看看过过瘾,然后三天两头跑过来看书有没有卖掉;有几个退休教师,每天都会买一份报纸回去,这是几十年形成的习惯;有三五个年轻人特别喜欢体育杂志,一到发刊日就会准时出现。似乎这个小小的空间有一种魔力,收获着来自不同年龄、不同工作、不同性别的人的喜爱,这里有温馨的问候、久违的等待、浓厚的兴趣和知识的渴望,是一个念想、一种习惯、一种牵挂。
书报亭的老板每天都会早早的开门,约摸是在这边时间开的久了,几乎和每个经过的人都能唠上那么几句。“老李啊,下班啦”,“玲玲外婆,今天你来接娃啦”,“上次给你推荐的那家店东西还合适啊”,问候的声音,讲话的内容可以一直持续到街尾。热门报纸杂志,供不应求,刚刚上架就被一抢而空,《青年文摘》、《读者》、《科幻世界》、《故事会》、《参考消息》、《新华日报》、《人民日报》等等,说起这些,老板如数家珍,这些名字都被镌刻在他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记。这位爷爷还有一门绝技,拉的一手好二胡,在闲暇的时候会拉一段,摇头晃脑,陶醉其中,不亦乐乎,一张弓,两根弦,道不尽的故事与春秋。
客户换了一批又一批,当时的孩子也已经长大,那些中年人也开始老去,书报亭开始变得寂静。从刚开始琳琅满目的报刊杂志,到渐渐开始掺杂着充值卡、饮料、纸巾等,现在习惯来报刊亭买报纸的人也越来越少。附近的居民经过的时候,还是问候如昔,“李婶,好久不见了”,“去闺女家了”,但那攒动的人头、爱看漫画的孩子、喜欢足球的男孩、关心时事的中青年,在这里已经难觅踪迹。曾经会为了去书报亭买份报纸而短暂停留,递上钱币,如今步履匆匆,不再是顾客,只是一个过客。逐渐变得清清冷冷的报亭,一如既往准时的开启,对有些人来说,是一份割舍不掉的情谊,那张贴的大大的二维码里,映着旧旧的曾经。老板的二胡声音也时常响起,讲着报亭的故事。这个小小的空间、小小的温暖,终究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时间悄悄打马而过,路边的店铺也是换了一批又一批,街角书报亭还是伫立在那里,它和老板的故事还在继续,那段似水流年却只盛开在悠远的二胡声里。
(海门农商银行 董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