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企业文化 / 艺林苑 / 散文:《忆年》
  • 散文:《忆年》

    更新时间:2018-03-26

    查看详情

“过新年,真热闹。挂灯笼,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小朋友们哈哈笑。”屋后夹巷里,邻居家小孙女奶声奶气的童谣,将我拉入了年的记忆里……

记忆中的年,都是和姑姑、伯伯们一起聚到爷爷奶奶那里一起过的。腊月二十八九,爷爷奶奶在庭院支起大灶,早早地备好九孔煤、木柴,摆好锅碗瓢盆,灌满油盐酱醋罐子,做足一切准备工作。随着火舌舔锅、鼓风机“呜呜”响起,年,也差不多算是从那一刻开始了。

奶奶是家里近二十余口人的掌勺人,一家人都爱吃她烧的菜,哪怕只是一碗青菜汤。腊月备菜,就是小辈儿提前偷嘴的时刻。每当灶台上香气缭绕的时候,都会有个留守的小辈儿跑到大门口,仰头大喊一声:“何家军集合啦!”散在各处玩耍的,立刻会从汤家园的各个巷口窜出来,飞快地绕到大锅边,端着碗,瞪着眼,眼巴巴地等着菜出锅。也许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姑娘,父亲是奶奶最小的孩子,奶奶对我就格外怜爱些,往我碗里盛菜的时候总要搭一句,老巴子家的小丫头一点姑娘样都没有,像个赛小伙,估计以后都嫁不出去。偶尔我也会跟着回一句嘴:不嫁不嫁,在家做老姑娘,就能天天吃奶奶烧的菜。就这样,在奶奶的挥勺舞铲中,一大盆一大盆的熟菜在庭院里面排排摆开,冬季灰蒙蒙的天色也跟着活色生香起来。

除了二伯家在盐城不能回来,三伯家跟着爷爷奶奶住一起,其余的伯父母都会携儿带女聚到爷爷奶奶这里过年。初一一大早,天才蒙蒙亮,我就被父母催促着起床,闭着眼睛穿好衣服,打着哈欠跟着去给爷爷奶奶拜年。我们家总是最早到的,恭喜发财讨个好口彩的同时,奶奶已经捧出了糖盒子,招呼我们“先登高(糕)、后吃糖”,最后再塞给我一个大红包。等我们吃完早茶,大姑、二姑、大伯两家子也差不多到了。人齐了,就开始拉桌子椅子摆阵了,打麻将的打麻将,打扑克的打扑克,打桥牌的打桥牌。奶奶爱打麻将,姑姑伯伯们总爱拿奶奶开玩笑,说是今天过年,要陪老母打大点的麻将。奶奶则会慢悠悠地回一句,我赢了什么都好说,输了你们就等着饿肚子吧!立即引得哄笑一片。我们小辈儿也是没闲着,我和三伯家的小儿子年纪相仿,总能玩到一处。我俩拿着过年的红包一起上街,买大刀、手枪、面具……年年少不了的是擦炮和掼炮,都是整排整排的买,再叫上三四个小伙伴,一行五六人在汤家园的大街小巷里,一路扔爆竹一路撒腿跑。有时候扔进小河里,爆得水花四处飞溅;有时候会扔到别人家院子里,不出三秒就听见屋子里面惊叫连连,而我们则早已躲到一边,笑得不能自已。

没心没肺的笑声仿若还在耳边,岁月的河流已经裹挟走大家族聚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记忆如私酿,旧年的脚步越远,家人的亲情、大锅菜的滋味却愈加浓烈、温香……

(东台农商银行 何亚薇)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苏ICP备09016726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50201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