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企业文化 / 艺林苑 / 随笔:《拥抱新时代 展示新形象 实现新作为——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心得体会》
  • 随笔:《拥抱新时代 展示新形象 实现新作为——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18-03-30

    查看详情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习。”这句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宣言,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点燃了火炬!汤汤之涌,悠悠之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里,在江苏农信的工作岗位上,于我,一名普通的江苏农信员工,须以忠诚、坚守职责,展望前路,行其大道!

朝斯夕斯,念兹在兹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

一颗初心为方向坚定。方向正确,道虽弥却可至;方向错了,行愈疾愈远离。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坚定不移”,坚定不移不仅仅是抽象的政治判断,也是具体的实践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归属。政治上,不断学习并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维护中央权威、遵守党的纪律,收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归属感。工作中,坚守“客户为先,爱岗敬业”的原则,用饱满的热情、真诚的服务树立好、维护好江苏农信大家庭的良好社会形象,收获作为一名农信员工的归属感。

一颗初心为实干精神。实干,就是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无论是生活中的“小确幸”,还是工作中的“小目标”,“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实干就要为百姓、为群众服务。作为一名农信员工,实干就是“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始终用诚诚恳恳的态度和优异的工作能力践行优质服务的誓言。

一颗初心为克难勇气。行船最惧遇暗礁,然而,如果因为害怕就拒绝起航,永远都无法到达彼岸。在经济新常态下,江苏农信积极应对各种复杂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以坚毅果敢的行动、克难前行的勇气,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而我作为江苏农信的一名员工,更要勇于面对困难,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通过不懈努力,为江苏农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牢记使命”。

愿做江苏农信的一片“绿叶”,致力追求树木之繁盛。树木不停向上生长,以汲取获取更多的雨露阳光。正是这股积极向上的力量,推动了树的葳蕤。作农信的一名员工,需要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时刻保持紧迫感和责任感,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精准的服务,让每一位客户感受到来自江苏农信的贴心服务,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江苏农信这棵“大树”的枝繁叶茂。

愿做江苏农信的一片“绿叶”,着力追求树木之茂密。一叶知秋,一芽识春。客户对服务的感知如叶子对阳光一样敏感、一样朴实,江苏农信及时回应每一位客户的期盼,满足每一位客户的业务需求。我愿做一片时刻感应客户业务需求的叶子,始终坚持以问题导向,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在办理业务时坚持“站相迎、笑相问、礼貌接、提醒递、目相送”,始终保持微笑服务,用质朴的真诚、真情和真心换取广大客户的舒心笑容。

愿做江苏农信的一片“绿叶”,努力追求树木之共荣。孤叶再大,难抵风沙侵袭,抱叶成团才能经受住狂风暴雨。树草共生,花叶共荣,我非常荣幸自己能够快乐地成长在江苏农信这一大家庭中,向江苏农信前辈学习、向同事学习,与江苏农信共奋斗、共进取、共欣荣,为江苏大地增色添彩。 

磨砺以须,及锋而试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信心,奋发有为”。

蓝图已经绘就,逐梦惟有笃行。作为江苏农信一名普通柜员,我既为江苏农信的跨越发展击节赞叹,更须在履职尽责中提升业务素质、服务广大客户、展示良好形象,以有所作为、有好作为、有新作为的理念和实践谱写新的篇章。

实现新作为,需要认识有“境界”。认识到位,行动才会自觉。实现新作为,境界要高人一筹,气魄要大、眼界要宽、劲头要足。在思想上“高得上去”,提高政治觉悟,把自己作为江苏农信发展的参与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参与者、谱写“中国梦”农信篇章的参与者。

实现新作为,需要干事有“本领”。习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作为一名党员,要认真学习八个方面本领,并把提高本领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不断培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努力练就更敏锐的眼光思维,更辽阔的格局视野,更精湛的业务素质,做到既有想干事、真干事的自觉,又有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

实现新作为,需要行动有“力度”。新的历史起点迎来新的机遇,我们要将立足岗位实践、爱岗敬业奉献的口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岗位工作,将一腔热血沉淀在脚下泥土中,用坚守的情怀守土有责。要像阳光下的一滴水珠那样,带着初心和蓝色的梦想,与江苏农信一起前行,汇成一片汪洋。

站在充满机遇的时代风口,以砥砺前行的信心、永无止境的追求、奋发有为的担当,“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扑下身子,拥抱新时代,展示新形象,实现新作为!

(阜宁农商银行 陈盼)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苏ICP备09016726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50201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