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人生第一次》
更新时间:2020-09-18
雨夜开过很多次车,但从没有那一次紧张。
午夜时分,灯光稀疏,一路上见不到几辆车。约摸十分钟车程,远不如平时开得自如。这种紧张感的积聚从待产包放到后备箱开始。随着预产期一天天临近,每天开车上下班成为一种待命。
福仔出生的前一天是农历二月二,很多家长选择在这一天与孩子见面。我们到的时候,妇产科已经连轴转开刀抱出了十几个。例行检查过后,情况不太乐观。心心念念的无痛分娩,因为羊水偏少只能作罢。凌晨两点多,院区里依旧人来人往,迎面就能碰到待产的准妈妈和陪护的家人。在家属等候区,自己与母亲相顾无言。内心波澜四起,但并不想说些什么。雨声滴滴答答,等待孩子出生的过程并不漫长。当护士抱着包裹严实的孩子出来时,作为新手父亲,当时的心情很难用语言去准确形容,欣喜中甚至有一丢丢平静(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挨那一刀)。这个皱巴巴红彤彤的小家伙的到来,意味着自己真的升级了。
小家伙出生时只有六斤,这还是裹着抱被外带着一坨粑粑,与后来月子里体重的突飞猛进形成鲜明对比。月嫂要到上午才到,面对20后的哭闹,我们有点慌张。还是隔壁的母亲有经验,指导我们喂了第一顿水。东方已经露出鱼肚白,雨还未停,盼来了福仔的大姑,我们都长舒了一口气。跟福仔的姥姥打过电话以后,才有机会更新朋友圈。隔天在医院的泳池洗过澡,小家伙的眉目才清晰起来。大家都说长得随妈妈,颜值的锅自己总算不用背了。住院的几天,例行体检让新手父母开始体验另一种揪心。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很多不好的选项需要通过检查一一排除。
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记得刚有福仔,我们起了很多小名,有时一天能换几个代号,叫着叫着就剩下了大福。按照老一辈的观点,小名宜“小”不宜“大”。好在父母比较开明,并不纠结于这些细枝末节,甚至大名也都随我们自己的主意,不用刻意去求神问卜。把家里的《楚辞》翻了好几遍,也只找到几个不错的单字。后来想到福仔出生时和出院时都是雨天,记起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那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契合五行,寓意也可,便定了“景明”。
月嫂在时,我们都是乖乖的“小学生”。母亲那一套上个世纪的带娃经验,有些已经落伍,急需更新知识储备。福仔瘦瘦小小的,洗澡时月嫂一只手就能完全托住,喂奶、拍嗝、换尿不湿更不在话下。等到一个多月以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看啥啥都会,一做全都错”。纯母乳的喂养方式从一开始就磕磕绊绊,试了很多偏方效果不彰,最后只能以混合喂养。选尿不湿和奶粉、补充微量元素等等都是一门学问,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在孩子一次次哭闹声里,福妈在育儿道路上摸爬滚打渐有心得,福爸则变成了提问小能手。
作为新手奶爸,自己所面对的主要挑战有两个:一是福妈敏感的泪腺,二是起夜喂奶的考验。以前经常听说有人会得产后抑郁症,但一直都没有切身体会。“事非经过不知难”。真的体会到脾气说炸就炸、眼泪说来就来,让人感觉十分头秃,和恋爱时的吵闹截然不同。事后想想,其实这其中绝大多数的争吵,都源自新手奶妈的焦虑,诸如奶水一直不多怎么办、孩子跟自己不亲怎么办,这种焦虑弥漫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感同身受”显然并不适用于此。更多的时候,自己只能尝试去安抚,虽然常常做得不够好。有人说等出了月子,孩子或许就能慢慢断了夜奶。自己怀揣着这个美好的憧憬,走出了月子,走过了二月、三月、四月。等逐渐摸清了孩子夜里哭闹的规律,自己那张并不英俊的脸庞也越发变得棱角分明。也不知福仔一直面对睡眼惺忪的老父亲,会不会在夜里忽然惊醒。
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于快意恩仇的故事之外,最让人感怀的,应该是男主人公的那句“定要护你周全”。老人常说,“结了婚就成大人了”“有了孩子就成大人了”。三十而立,我们这个小家迎来了福仔,老人终于心随所愿。心态的变化总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福仔第一次打针时疼得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第一次坐安全座椅时那委屈巴巴的小眼神,第一次剃头靠着大人肩膀时的不敢声张,第一次学会翻身时昂起来的小秃瓢。当孩子酣睡时小手紧紧勾着你的大手,你便会明白给人一个承诺、组织一个家庭,肩上的担子几何,更知爱与责任的要义。
随着年龄渐长,日子拉长,人的记忆总会变得模糊起来。好在文字可以打败时间。感恩命运的眷顾,我们的福仔一天天茁壮成长,和大家的宝贝一样可爱。
(赣榆农商银行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