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似水流年》
更新时间:2021-02-09
小时候很喜欢过年,因为过年可以随便玩,还有好吃的,做错了事父母也不发脾气,一笑了之。
印象最深的是和一群小伙伴比赛骑自行车,乡村的土路坑凹不平,被冻得发了白,比砖头还要结实,小伙伴的脸个个通红,头发上冒着热气,骑得最快的是像男孩子一样的大姐,爸爸的自行车特别大,我跨不上座,每次脚只能隔着横杠斜着骑,俗称“骑猫洞”,我也想体验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就趴在自行车的后座上,任由大姐“纵横驰骋”,冷不防我从后座上被摔了出去,头像炸开了花,爬起来时小伙们围着我,见我没什么事,一会儿功夫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小时候的年无比快乐。
父母在时年味特别浓。爱干净的母亲总是提前把床铺洗了晒,有太阳的味道,等我们回家过年睡个懒觉。腊肉、香肠、草鸡、饺子……这些常备的过年菜肴父母总是准备得妥妥当当,等我们回家过年大块朵颐。为孩子们准备的,除了红包,还有每人一双母亲亲手做的新棉鞋,穿在脚上不大不小非常舒服,就像亲手量过孩子们的脚一样,我们姐妹也会说:“妈,你也帮我们再做一双吧”,母亲会说:“有,衣橱里放着呢”,打开衣橱,鞋好多,每双鞋母亲都用棉绳拴着以免混淆,大部分是帮父亲做的,一年四季,单的棉的都有,那鞋底纳得真漂亮,层层棉布上针眼密密麻麻,穿在脚上真不忍心踩在地上,一针一线都凝聚了母亲对父亲、对子女浓浓的爱。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每每读到余光中老人的《乡愁》,我都会无比怀念亲爱的母亲,怀念父母在的那些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如今的年,物质富足,回家过年赋予了更浓郁的色彩,以前过年,过的是物质,盼的是瓜子糖果新衣服,现在过年,过的是精神,盼的是一年分别后的团聚、一年疲惫后的放松。这个盛大的仪式之所以没有随着物质富足而退出历史舞台,是因为他还承载着精神滋养的使命,自古,中国人的根在这里,灵魂的寄托也在这里,老家有熟悉的味道,有抹不去的记忆。
一年又一年,丰富了记忆,苍老了容颜。我们姐妹都到了半百的年龄,二姐厨艺最棒成了当年的母亲,一进腊月,她就张罗着帮我们灌香肠、腌制腊肉,做孩子们爱吃的酒窖豆沙馍头。石庄老家的酒窖馍头真是名扬长寿之乡,那馍头嚼在嘴里有酒糟甜津津的香味,一层一层特别筋道好吃,配上二姐精心熬制的陈皮桂花豆沙馅,那就是地道的年味,母亲的味道!
流世光阴半百年,似水流年。
(如皋农商银行 王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