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企业文化 / 艺林苑 / 散文:《光阴的故事》
  • 散文:《光阴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1-10-08

    查看详情

结婚以后,每周回一次老家成为雷打不动的“保留节目”,有了孩子以后更是如此。父亲领着小孙子在村里四处遛弯,微微佝偻的背影在夕阳下画出一道弧线,让人很难想象年轻时这副身体是扛过重机枪的,更是连队炊事班里的一把好手。

为了多挣工分,初中还没毕业的父亲很自然地选择回家务农,尽管他的成绩不错,还担任班长。农活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小时候跟着哥哥姐姐打猪草,再大一点就跟在大人后面下地劳作。出生于“三年自然灾害”的这一代人,对吃饱肚子有着刻骨铭心的执念。囿于时代洪流影响,一家人从年头忙到年尾,却常常面对着缺衣少食的困境。

1985,父亲正式参军。彼时,对越自卫反击战渐近尾声。作为党员,父亲将他和战友的请战血书送到连部,志愿赴前线保家卫国。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变化,上级最终并未批准他们的请愿,提前写就的“遗书”成为父亲从军记忆中的特殊注脚。告别舟山群岛后,父亲退伍还乡,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章节。

爷爷身体不好,父亲兄弟姊妹又多,分家后也只有一点口粮和几条桌椅。农忙时常常顾不上吃饭,打谷是整个家族的一场“硬仗”。小孩子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也会力所能及地做点农活。夏天的很多个夜晚,全家人都是在昏黄的灯光下伴着打谷机的轰隆声度过。晚风拂过,空气里充满了新麦的味道。为了贴补家用,农闲时父亲还会磨豆腐、做凉粉,跟母亲一起织草苫。儿时记忆里的土墙后来被砖墙替代,低矮的瓦房变成了敞亮的楼房。

“南方谈话”过后,市场经济的浪潮涌入祖国的大江南北。在较为闭塞的广袤农村,表现为个体经济的全面复苏,村镇的集市成为人们日常消费和交换信息的主要场所。跟集市打了半辈子交道,父亲的营生和“娱乐业”沾边。我念小学时,随身听和磁带刚刚兴起;初中学英语时,复读机成为学生的“新宠”;到了高中,MP3的潮流很快就被MP4所取代。经受风吹日晒,伴着寒来暑往,父亲货架上在不同年代所展示出的电子产品,忠实地记录着社会的变迁。等到我大学毕业时,网购成为一种新兴风潮,集市逐渐走向没落,被超市和卖场慢慢取代。父亲处理掉早已经报废的三轮货车后,开始适应如期而至的老年生活。

父亲并不是个十分健谈的人,当别人吹嘘起自己的子女时,他经常笑而不语。父亲年轻时脾气火爆,老了反而慢慢变得温和,父亲老而弥坚的证据是总不闲着,他把生活中的大部分精力都留给了几亩农田、门前菜园和三尺灶台。从小到大,父亲对我的教导一直不变:“尊敬领导,团结同事,不要犯错。”部队生活给他打下了最初的人生底色,黄土地上经年累月的劳作,让他始终相信一分辛苦一分收获。靠着这个信念,他的人生未有大的坎坷,日子也比村里的同龄人要安逸得多。

四季变换,时节流转,关于家风的印记,都默默镌刻在了光阴的故事里。

(赣榆农商银行 张浩)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苏ICP备09016726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50201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