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良师》
更新时间:2023-11-08
初见徐老先生时,他已78岁,被单位返聘负责行史馆项目,我有幸与其共事。他是我最年长的同事,更是我的恩师。
徐老师主要负责行史馆书册撰写,我则负责整个馆内的文案资料。近半个世纪的农信历史对于我来说,是陌生和模糊的。徐老师便常带我一同下乡探访农信社的退休前辈们,找寻半个世纪前的信用社旧址,挖掘一个个史料故事。徐老师对历史考究极为严谨,从厚厚的太仓县志、大量网上资料、档案馆素材中牵出思缕,理出太仓农信近百年的根源,并有理有据地将1951年的太仓农信历史,又向前延伸20年。
即使年龄相差四十余年,但我们没有代沟,徐老师全然将他的经验教授于我,无论是工作、写作,还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时常给我讲很多不曾有人教导过我的话,我视之如珠玉。
他说:党员要有更高的思想和觉悟。徐老师不计得失,真心帮助别人,曾用自己的采访文章,解决了当地残疾户多年来的困境,让他们得到了政府救助;曾直言劝诫,给村里的街坊邻里解决纷争;曾在公交车上,年岁已高的他搀扶素不相识的87岁老人,听老人讲家中发生的急事,帮老人转车安排护送至医院……而当我提及写他事迹时,他连连摆手,说:“党员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如同文章是写出来,走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
徐老师还教导我:党员要有胆气,不能畏畏缩缩。这让我真切体会到,党员是有血有热的身边人,普通却不平凡,热心却不张扬,也让我领悟到,原来人生有自然生命和政治生命。在他的引导下,我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知我喜欢写作,徐老师就经常谈起他的写作经历。令我钦佩的是,年长的老师比我们年轻人更笔耕不辍。他尽可能省出时间写作,吃饭十分简单,晩上写作时间长饿了,就用开水泡锅巴当夜宵,方便又耐饥。这样的创作热情和执着精神,一直保持至今。他先后在《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各类报刊发表文章1200多篇,并出版了总计50万字的书籍。徐老师勤奋写作的励志故事,以及丰硕的创作成果,对当时处于写作瓶颈期的我,无疑是巨大的鞭策。
徐老师用匠心雕刻人生,用初心淬炼人生,默默执著于平凡的创作,无私地为年轻人传道授业解惑。非常庆幸在人生道路上,能遇到这样一位谦虚仁爱的长辈,言传身教的恩师。师泽如光,微以致远。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太仓农商行 陆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