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铁印象
更新时间:2016-04-12 作者: 佚名
三月的江南,春意已至。在这样一个乍暖还寒的周末,慕名而至太湖之畔的宜兴周铁采风,领略其江南水乡的风韵。
有关周铁的传说,或者文字,或者图片,从来都少不了古杏树的篇章,有关古杏树的想象便往往占去更多的记忆空间,一睹真容的念头竟显得如此迫切。因此采风的第一站就选在周铁老街,下车,临街而立的古杏树便印入眼帘。
没有印象中蔽天的绿荫,或绚丽的金黄,眼前的古杏树枝节错横,躯干斑驳,在三月料峭的春风里,竟显得如此深沉,甚至有一些孤独,有一些沧桑。或许是看过了太多的世事变幻,人间悲欢,古杏树才显得如此的静穆,一如此刻周边的环境,也已不再有昔日的喧嚣。当杜牧笔下的那片杏花已经退化成历史的记忆和商业的符号,只有周铁的这一棵古杏树还在芬芳,年复一年地陪伴着春日的烂漫,夏日的浓荫,秋日的果实,冬日的肃杀,并守护濡养着代代书香。那虬枝铁杆分明是一个思乡的锚链,树枝上缠绕着多少游子的乡愁和凝望,那片片杏花又摇曳出他们多少的辉煌和梦想。四季更迭,岁月轮回,古杏树终将老去,不变的,是她那渡过了两千个年轮的身躯,将永远作为周铁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见证。
老街临河而建,幽静,安逸,两旁的建筑一律灰瓦白墙,雕花木窗,青石街面光滑无棱,似乎隐约可见当年小镇的恬淡从容:临街整齐划一的民居,也可作商铺,没有车水马龙,却鲜活水灵,街坊邻居互问早安,开始一天的生计;偶有商贩的吆喝传来,并不响亮,却一定是为这座江南古镇定制的,婉约悠扬,流淌街巷;或有婉约的江南女子走过,曼妙的身姿吸引了过往行人的视线。街旁的小河静谧,清澈,河边的埠头,长满了青苔,却不见当年浣衣的少女。这只是周铁作为江南水乡的一个缩影,纵横相连的条条小河,全都一脉相承于太湖,浩淼的太湖水养育了太湖之滨的周铁人,也培育了周铁人博大的胸怀和抱负。这个小镇名人辈出,尹瘦石大师,程天民院士,都是在水乡的一橹一桨间荡漾开了儿时的憧憬和希望。
古树,老街,小河,宛如一副水墨画,安谧,祥和,舒缓,无不映衬出这个江南古镇深厚的文脉。而其代表之一,便是儒芳里。优雅,书卷,是这个村庄给人的第一印象。小桥流水,亭廊曲折,垂柳的新芽已然葱郁,自然,淳朴的村貌保存完好,那灰瓦白墙的农家小屋,也一如吴冠中先生画中的景象。让我惊奇的是这个保存了古色古香的村庄,竟有着自己的书院,也是村里的道德讲堂。这个普通民居改造的书院,竟有如此多的藏书和字画,而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墙上挂着的那幅出自中央美院的同乐图,画笔凝重,浑然天成,俨然出自名家。儒雅,重教,守德,儒芳里的精髓,被诠释得如此完美,而这,也正体现了太湖之畔的周铁人进而搏击风浪退而淡守书香的品格。
今日之行,古树,老街,书院,让我真真切切感受了这个有着“阳羡状元地,周铁教授乡”美誉的江南古镇厚重的文化底蕴。从此,周铁不仅是梦里的念想。(宜兴农商行 吴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