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算盘》
更新时间:2016-12-21 作者: 佚名
支行网点装修改造,在整理档案时,在角落里,一把破旧的算盘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把老式“二五”算盘,历经岁月的磨砺,它粗糙的木质边框已有些斑驳松动,好像随时都有可能散架。拭去灰尘,却发现它的颗颗珠子圆润光滑,木体四周散发出异样的深红色光泽。很显然,这是一把用过了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算盘,透过岁月的痕迹,依稀可见当年它的主人是如何轻盈拨弄它的优美身姿,同时也把我的思绪带到了我刚刚入农商行的那个月岁。
记得我刚入行的第一天,主管会计就让我们猜一个谜语:古人留下一座桥,一边多来一边少,少的要比多的多,多的要比少的少。主管会计见我们都不知道答案,笑着从桌子下面拿出来一只算盘,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好好练吧,算盘就是咱信用社的符号,只有打的一手好算盘,才能说自己合格的信合人。”当时刚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我们真的不能明白这番话的含义。
几年基层工作下来,在苦练算盘的过程中,在背颂珠算那些“一上一,二上二”口诀的过程中,在柜面办理业务拨弄它那轻盈珠子的时候,渐渐领悟了当时主管会计那一番话的含义,也渐渐明白了算盘与信用社的不解之缘。三十年前,那时的信用社还很稚嫩,所有的账务都是纯手工的,在那个计算器还不是很盛行的时代,算盘便成了信用社必不可少的工具。背起装有算盘和账册的帆布包,信合人常常徒步在田间地头,辗转在乡村之路,风里来,雨里去,有他们的地方总能听到算盘“噼里啪啦”的声音,他们能把数字加减得准确无误,把利息计算得毫厘不差,他们就是用这一把把算盘打出了信用社厚厚的账册。月底和年终结报时,他们常常通宵达旦,一本厚厚的账页通常都要用算盘拨打好几遍才肯放心,寂静的夜里,只有清脆的珠算声与他们为伴。闲暇时,他们也会拿算盘娱乐消遣,拿出一本厚厚的百页传票,让粒粒珠子在手指间不停拨转。
转眼间,时光飞逝,已是岁月流年。如今,信用社早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电子化时代,虽然,操作起电脑键盘、计算器对于我们这些80后、90后来说是那么的如鱼得水,我们的信用社已成功改制成为充满现代气息的“农村商业银行”,但是,我对算盘还是那么情有独钟,每每计算账目、核对现金时,还是喜欢拨弄那轻盈的珠子,因为我始终记得当时主管会计的那句话:算盘就是咱信用社的符号……
再一次端详着这把被历史沉积的老算盘,忽然发现它的侧面刻着一行字:梅,1985年3月。我想,写这行字的人应该是这把算盘的主人吧!1985年3月,也许是它的主人第一天到信用社上班的日子,也许是它与主人第一次相遇的日子。时至今日,三十年一晃而过,这把算盘与它的主人一起经历了信合时代的变迁,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信合美好的今天,而这把算盘上的小小印迹就是最辉煌的箴言!
(东台农商银行 吴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