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企业文化 / 艺林苑 / 散文《文脉延绵》
  • 散文《文脉延绵》

    更新时间:2014-06-06 作者: admin

    查看详情

那日,听南京大学 文学院 教授、知名编剧张建勤讲课,他告知我,下周将参加一场由南京作家、学者、报人发起组织的“文字的活法”演讨,属沙龙性质。在后来的《江南时报》“文艺范”副刊上,果然就读到了这方面的资讯,他们为当下“文字的活法”而操心,体现的是当代文化人的责任,值得敬佩。

我必然联想到另外几位文化人,同样令我心仪和感动不已,现一并辑录于后,以示敬重,愿在更广大的人群中彰扬此风。

201212月至20131月,一位有着责任自觉和良知意识的文化人,他叫邓康延,先后在深圳、北京、南京、重庆等地,举办“《先生回来》全媒体致敬展”,向观众立体化展现民国时期十位前贤的图像影视资料,前贤的姓名如雷贯耳: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先生回来的时代,就是黄金时代”。每展一处,观者如潮,人人叫好。作为纪录片的策展人,他动情地说:“我不拍,很多人和事会被岁月湮没。”

不一而足。我不能不说到阜宁籍著名电影导演夏振亚,十多年前,他揣着同样的衷情和愿望,顶着酷暑、冒着严寒,连轴转地为沪上朱屺瞻等年事已高的书画大家生活和创作影像抢拍下来,制作成弥足珍贵的“活”的档案资料,他也动情地说过同样的感慨:“再不拍,就来不及了!这是我的责任!”

这样的担当、襟怀、良知和敏锐,鄙人又“遇”到一位,他叫李钟声,粤地一位资深记者和作家,新著《岭南画坛60家》,被业内誉称为“一本独特的岭南美术‘群英谱’”,他在书中以人为经、以画为纬,品画为表、读人为里,对名望、成就均高的本籍、本地的书画家进行全景“记忆”,其中,他对年逾古稀、病疴在身,以擅长美女人物画驰名的林墉的“深度”人物速写和对艺术、生命的思考、感喟,令人唏嘘,眼角含暖,心头春回。

再说到上海老作 家邹身坊 先生。邹身坊的父亲曾和弘一法师、 丰子恺 先生有过交集。在他七、八岁时,其父教他兄弟姐妹唱过四首歌,其中一首正是弘一法师的《送别》,另三首分别为《月》、《雁》、《贫女》,尤其是《贫女》同《送别》一样美,其乐曲都来自欧美,歌词均是国人创作,它和《月》、《雁》的歌词是不是均出自弘一法师之手,由于七十余年的光阴湮没,成为悬念。邹身坊老人考虑到自己和兄弟姐妹都已步入垂暮,待他们辞世后,这几首优美歌曲就鲜有人知晓了。于是老人家不顾高龄,到上海、浙江图书馆等地,查找解放前后出的歌曲书集和音像资料,寻找除《送别》外的另三首歌曲,没有斩获。他立即把它们默记下来,以《几首早期的抒情歌曲》一文,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上“补存”,不让在音乐文献中消失。令人动容。

还有,为了不使昆曲艺术家“人走戏失”,香港民间人士叶肇鑫发起并出资的文字影像作品集《昆曲百种  大师戏说》,今年10月由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浦睿文化正式出版面世。该作实则是项浩大“工程”、煌煌巨作,可谓是昆曲立体化、多视角的“档案馆”、“教科书”,旨在抢救和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集结了全国张继青、侯少奎、汪世瑜(《昆曲百种  大师戏说》的策划者兼艺术总监)等29位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以“一人一说、一戏一题”的形式,对昆曲600年流行和积累下来的109个传统折子戏及其戏中的表演艺术做出系统和完整的阐述,通过文字与影像实录对照互现的方式整理出版。

令人动容的是,叶肇鑫并非富豪,也不是圈内人,这位“票友”凭着对中国传统戏曲之美的一腔挚爱。他全身心、事无巨细投入这个项目,还投入了完全个人出资的600万元人民币,2008年秋酝酿和立项,5年来,每每难以为继之时,叶肇鑫和汪世瑜都咬紧牙关坚持下来,在录制进行到一半时,叶肇鑫不得不卖掉在上海的一处房产。

前述是我今年读书读报的意外收获,是“附加值”。我也深知:过去,现在,将来;国内,国外,这样有担当、有责任心的文化人,虽不是恒河沙数,但也大有人在,他们都是西哲所言的“持烛人”。我集中性地推介几位文化人,文章也许没有什么趣味性(我说得再美妙,也没有他们做得好)。我以为:自己也是一个贴上作家标签的文人,写下此篇,也算是尽到一个文化人的责任与良知。(阜宁农商行 张大勇)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苏ICP备09016726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50201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