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我们的长存基因在哪?》
更新时间:2014-10-11 作者: admin
日前,难得清闲,一杯浓茶,数本《中国农村金融》,浏览着寻觅眼前期望的亮点,借此领略借鉴学习,开拓一下视野,激荡一下思维。
当《寻找华为长存的基因》出现在眼前时,标题中的每个字像跳跃着的蓝精灵,异常吸引人。对华为的认知,本身就怀着一种崇拜的心情,其独特个性的企业文化、令人深思的企业管理哲学以及集传奇色彩于一身的老总任正非,从多个方面,激起了我对企业管理哲学的思考。
纵观商海,沉沉浮浮,大浪淘沙,进去的多,留下来的少,但始终有那么一些“鲨鱼苗”趁势成长,终为商海“巨鲨”,如华为、阿里巴巴。然而,也有少数在很多人期待中的“未来之星”在短暂辉煌后或增长乏力,或被并购,或溘然长逝。这其中的奥秘在哪?值得探寻。
当各路专家学者高谈阔论着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发展前景影响的时候。作为银行人,一个面临着危机感的青年,未来自己是否会像父辈一样,在国有企业改制中,丢掉赖以生存的饭碗?使我不得不深思我们农商行企业文化的影响力。
试问,什么是企业文化?这个问题就如同问:“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爱情”一样,永远不会有其标准统一的答案。有人说:写在纸上的叫做“制度”,然而不言而喻的规则叫做“文化”,这样的解释让我对咱们农商行的“银行文化”一词有了深入的思考。
银行文化是相对于一个特殊群体而言的,大到一个总行,小到一个支行。规则的不言而喻,说明其规则不是群体中的强制规定,而是群体成员共同认知的某个行为习惯。因此,银行文化应该是银行群体成员共同的力量,是银行中每个员工行为习惯的合力。这个合力的方向,决定了这个群体的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卓越与平庸、高尚与低俗……直至最后的成功与失败。
中国有句俗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其文化的差异。可见,银行文化虽然不像制度、规则具有其强制性,却有着制度所不具备的、强大的传染性和影响能力。在目前金融改革的大潮中,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在强调其核心竞争力。从表面上看,决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银行的核心产品、技术及管理。而实际上,无论是银行自身品牌、产品还是管理,归根到底都是由每个银行成员共同来完成的,员工全体行为习惯的合力才是决定其自身发展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回想农商行的成长壮大,也同样存在着我们的文化。60年前的农村信用社,虽然没有其雄厚的资金,也没有其核心的产品,甚至没有其规范的制度,但在中国极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没有被淘汰,而且还奋起勃发,靠的是什么?答案显而易见,靠的是全体农商行员工的诚信、负责、协作和创新的精神,一种坚忍不拔,甘于扎根农村的情怀。
但不可否认,企业文化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不是缺钙补钙的短暂过程,而是要经历认知、实践、传播、影响等长期的熏陶,是互相影响,互相感知、互相认同。只有每一个农商行人都参与其中,让“诚信、负责、协作、创新”成为不言而喻的“潜规则”,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才能健康可持续。(洪泽农商行 史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