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中农商行:内部审计过程控制“五步法”
更新时间:2015-11-23 作者: 佚名
内审质量的优劣受制于审计计划、审前准备、现场管理、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等“过程输入”,只有真正重视过程导向,才能真正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水平,履行好审计的职能。
科学计划。科学编制审计计划对于提升审计质量是极为关键的。审计计划编制要符合客观要求,不能脱离现实条件,要处理好审计任务、审计力量和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要结合审计力量,留有余地,既要保证董(监)事会、管理层的任务需求,又要满足上级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的临时要求。
精心准备。审前准备工作是审计质量的基础。审前准备越充分,现场工作就越规范,审计质量也就越有保证。要合理安排人员和分工。要确立好审计组长和主审,组长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人物,负责统筹、组织协调和沟通工作。主审应是业务骨干,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要能统领审计组内部审计业务。审计人员要根据业务特点合理分工,各组员的工作量分配要相当,避免“窝工”现象。要做好审前调查。审前调查应对被审单位的被审事项进行了解,并对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要编好审计方案。审计方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甚至决定整个项目的质量和效率。审计方案必须明确为实现审计目标而应执行的相关程序,使用的具体方法以及对照的标准。要做好审前培训。现场审计前,审计组长应根据审计任务,组织相关审计成员进行审前培训,重点学习相关规定、制度,了解被审单位的情况、本次审计的目的以及需要提请注意的事项,明确人员的分工及工作要求。
做实现场。组织管理现场审计是提升审计质量的关键。要严格执行审计方案,要严格按方案确定的内容和程序进行。要定期召开审计人员碰头会。现场审计期间,审计组长定期组织召开审计碰头会,了解审计进展情况,梳理问题,以及需要与被审单位协调沟通的事项,保证审计进度和质量。要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底稿要记录审计程序执行情况、审计问题和相关证据。要与被审单位沟通。通过沟通争取被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在沟通中发现相关审计线索,避免审计人员因认识不同而错误判断。
规范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集中展示,是体现审计价值的有效手段,是管理决策者获取审计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审计报告的质量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审计报告对审计内容的描述要高度概括,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定性准确,提出的建议要有针对性、有深度、有力度。
强化后续。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完善内控,提高执行力。后续审计是提升审计质量的必要环节。首先要做到对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分清是制度问题还是执行问题,是普遍存在还是个别现象,是主观故意还是客观被动。在分析清楚的基础上监督被审单位整改,同时严格问责机制并通过后续审计检验整改成效及问责结果。 (施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