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芦苇情深》
更新时间:2018-04-28
故乡在每个人的心中,总是美好的。我喜爱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喜爱故乡的芦苇。无论我置身何处,总会时常想起故乡的芦苇,风风雨雨的生活也抹不去我对故乡芦苇的记忆和思念!
我的老家在淮河岸边,浩瀚的洪泽湖畔,青山绿水的盱眙县鲍集镇境内,是芦苇生长的好地方。
记得,儿时的淮河大堤内外低洼的地方,洪泽湖畔的浅水处,到处生长着碧绿的芦苇,为掩护“新四军”打鬼子立了功,传颂着许多感人的故事。那时,故乡到处是芦苇,老家南边3里处的“观淮圩”不知是野生的,还是人工栽种的,就生长着几万亩的芦苇。
春天,新绿浅紫的芦苇嫩芽早早地钻出地面的泥土、水面,探出尖尖的脑袋。几阵温和的春风吹得芦芽疯长起来,长出节节嫩绿的芦苇,快活地舒展它那狭长的叶子,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身姿。家乡的原野,春天是铺天盖地的绿,郁郁葱葱的芦苇,远远望去仿佛是绿色的湖面,春风中荡起绿色的波涛。
团结河的水在金色太阳的照耀下绕着芦苇荡欢乐的流淌,映着蔚蓝的天空,整个天地间满目都是绿色。置身此处,仿佛觉得到了一个童话绿宫的世界,让你心旷神怡。
绿油油的芦苇地里,生长着小蓟、小瓢瓢等许多种植物、野菜、猪草。是孩子们向往的地方,也是孩子们打猪草的好去处。在物质贫乏的岁月,养猪是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财源,喂猪的饲料基本上从田野里打来的。
为了防止踩坏、碰断鲜嫩的芦苇,生产队派出专门看护芦苇的人,不准闲人和小孩子随便进入芦苇地。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偷偷地钻进芦苇荡里打猪草,高高的芦苇葱笼茂密,是天然的掩体。
儿时,放晚学和星期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三五成群地到芦苇地里打猪草。有时候小伙伴们在芦苇地里看到“小瓢瓢”的一种植物,把好多根芦苇紧紧地缠绕在一起时,便撂下手中打猪草的活儿,先用挑猪草的铲子铲断瓢瓢的根,然后,小心翼翼地解开缠绕在芦苇身上的小瓢瓢藤子,让芦苇重获自由和新生。
小伙伴们也生怕碰坏了嫩嫩的芦苇,光着脚,轻手轻脚,因此常常划伤了小脚,为了防止被生产队派出照看芦苇的人看见,只准打手语,不准说话。一棵棵肥美的猪草散落在芦苇丛中,不一会便打满猪草篮子,载着劳动果实,望着在春风中此起彼伏的芦苇荡,心中也装满了欢乐。回到家中,把打来的猪草,拎到小猪跟前,把猪草倒进猪食盆里,小猪欢快地吃着,我常常不由得伸出小手抚摸着小猪的头为它搔痒,小猪高兴地摇着尾巴,还不住地抬起头,一边吃,一边深情地望着我,我仿佛感觉到了那是一种感激的目光。
芦苇地里不仅有丰盛的猪草,还有人爱吃的各种野菜。儿时,特别爱吃从芦苇地里打来的野芹菜和茼蒿,微微清纯的药性味,吃起来淡香爽口。即便是物质丰富的今天,菜市场仍可见到,此刻我总要买点,饱尝口福的同时,又可回味一下儿时的生活,感受回归大自然的纯真。苇叶也是一种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疲提神之功效。
芦苇地也是小伙伴们玩耍的乐园。小伙伴们猪草打好后,便在芦苇荡的空地上演戏,穿上用芦苇叶编成的蓑衣,头戴青青柳条编成的帽子,扮演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站岗放哨、英勇杀敌的感人场景。演戏之后便捉迷藏,寻找蔴萢、鸟蛋、鳖蛋,当发现一窝鸟蛋或一株蔴萢时,便心花怒放,高兴地欢呼跳跃。酸酸的、香香的蔴萢便分给小伙伴们美美的品尝。有的小伙伴把一片苇叶含在嘴里吹出悦耳的鸟鸣声,引来众多小鸟的和唱,和谐的清音弥漫在芦苇荡里,荡漾在芦苇荡上空。徜徉在这大自然的绿色怀抱里,让你陶醉、让你流连、让你向往……
有时,傍晚母鸟叼着猎物从遥远的天边飞来,在芦苇荡的上空盘旋,大声地鸣叫,让雏鸟回应,辨认出自己的家园,急切地将猎物用嘴衔递到嗷嗷待哺的小鸟小嘴里,让你感受到伟大的母爱。
水中的芦苇荡水草多,是鱼虾快活生长的地方,每年夏天、秋天,我常与小伙伴一起,带着笼子和渔具到那里捕鱼捉虾,每次都能饱尝收获的喜悦。
秋天,芦苇枝头上便抽出淡黄色芦花,随着秋意渐浓,几经秋风、秋雨、霜露的浸润,芦花渐次变幻着色彩,由淡黄变成紫色或淡红,又慢慢变为白色,绽放出朵朵洁白的芦花,秋风微拂,如万顷银波。朵朵芦花漫天飞舞,如片片雪花在蓝天下自由地飞翔,亲热地向你徐徐飞来,轻柔地飘落在你的身上不愿离去。当你身临其境,谁能不深爱这人间美景呢?又有谁能不被陶醉呢?还有什么比故乡的芦苇更让人向往?
初冬,苇叶枯萎,便是芦苇收获的季节。那时芦苇属于大队、生产队集体所有,劳动是集体行动,收割芦苇,几百人手舞镰刀一字排开,砍芦苇。村民把芦苇捆起来,十捆、百捆、千万捆堆在一起,远远望去宛如小山丘。村民们看到这累累硕果,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
故乡的芦苇,闻名方圆几百里,每年冬天,农民轻闲无事,外地人拖着板车、开着手扶拖拉机来买芦苇回家建房或编织踅席出售,苦点收入改善一下艰难的生活。
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条件很差,农民盖不起瓦房,用芦苇放在房梁桁条架上当木板建房。床上睡的是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夏凉寒暖。那时,农民建不起粮仓,收上来的粮食就靠芦苇编成的踅席储存。生产队、粮管所也是用芦苇编成踅子,在院内露天地上卷成圆柱体的粮仓囤积粮食的。
芦花保暖性较强。可编织一种叫“毛翁”的棉鞋,那年代,买不起棉鞋,“毛翁”曾在当地流行多年,穿上它可防冻御寒。小时候外公曾为我编过这样的“毛翁”,鞋面前又加了些彩线,穿上既漂亮又暖和,我特别喜欢穿,至今回想起来还觉得暖暖的。
芦苇的好处这么多,用途那么广,在那个年代,为人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它,生命力极强,种植也较简单,只要将鲜挖来的芦苇根埋在土壤中便能成活。田头、路旁、水塘边,只要有一隅立足之地便能勃发生机,长出翠生生的芦苇,她有着像栽种它的农民兄弟一样的淳朴、善良和坚强,或许是我对芦苇情有独钟的缘故吧。她伴我童年成长,成为我孩提时代最快乐、最温馨、最美好的回忆,尽管时光过去了漫长的几十载,我依然深爱家乡的芦苇。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如今家乡居民区建房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芦苇席也被高档席梦思和竹席取代,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使用芦苇少了,芦苇也没有昨日的风光了。然而,每当我行走在故乡广袤的原野,看到一畦畦的芦苇,散落在田野、沟渠旁、水塘边时,又无端地感触起来,撩拨我的乡愁,我的一缕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放。便会想起儿时家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想起《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的句子,想起端午节母亲用芦苇叶包的粽子,想起夏天纳凉时睡在芦苇席上仰望星空细数繁星时的惬意心情,想起老人讲“新四军”和乡亲们在芦苇荡里抗击日寇的艰难岁月和英勇杀敌的感人故事……
家乡的芦苇,它不属于观赏性植物。然而,它平凡而不平庸,虽平淡无奇,却素雅含香,虽毫不张扬,却盛情怒放。她厚道实在,清香淡雅,默默奉献,给人以力量。把醉人的碧绿献给春天,把洁白的芦花献给寒冬,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人民。当人们需要它的时候,它便敞开胸怀,任你取舍,无怨无悔地为人民献出生命的一切。当人们不需要它的时候,便悄无声息地离去。这不正是我们做人做事要学习的美好品德吗!
时光飞逝,转眼30多年过去了,我有什么办法能使年光倒流呢!现在家乡种植芦苇少了,然而,对记忆中那魂牵梦绕的芦苇,却不能忘怀,常常利用假日,回到家乡去看视芦苇的碧绿、闻嗅芦苇的清香、欣赏芦花漫舞的风采。
(盱眙农商银行 刘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