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无想非非想》
更新时间:2018-04-28
因为我一直在外地出差,直到2018年3月16日晚才回到南京,所以只好第二天也即比赛当日赶去溧水马拉松赛场,在车内临时匆匆地换上自己的比赛服装,佩戴好号码布和正确地在鞋带上系好计时感应芯片——自参加马拉松赛以来,从没如此匆忙。
走入赛道,过了检录区,我习惯性地挤在前面,看到了起点处,手拉手的志愿者们,身穿的兰马夹上印着一个很美的名字:小溧志!
枪声响了,我几乎和赛会的高水平选手一同冲出起点。按照赛前的计划,我紧跟1小时45分的配速员,但是没跑多久,我发现山地与平地不一样,特别是今年的赛道调整了,刚开始2公里就是一长坡,海拨高度一直上升到145米左右,跑起来完全找不到正常的节奏,速度慢且相当累,七死八活的感觉,很快我掉队了。
赛前因为我在刚结束的苏州环金鸡湖国际马拉松赛中跑得好,首次半程跑进1小时50分,所以信心满满,而此时我开始怀疑自己能否完赛,仅仅几分钟,我心态完全变了。
2公里后是一下坡,较陡,大家速度控制不住得快起来,每位选手都有往下冲的感觉,这时我才体会到上坡跑难,下坡跑更难,不小心可能会摔跤。
参加正常马拉松,途中每公里能跑多少时间,自己比较清楚,但对山地马拉松,自己是第一次参加,上坡和下坡每公里能跑多少时间,完全没有数,思想准备不充分,一路跑得很迷茫,到了最后两公里时,我看了一下时间,发现想在1小时50分之内完赛已不可能,冲刺一下可能在1小时55分之内完赛。于是开始发力,不想没跑几步,就发现这和开始一样,又是一个缓上坡,直至终点。
自己报的名,含泪也要跑完,最后在坚持中跑过终点,其间精神上差点崩溃。
在终点处,我看到令人吃惊的一幕:一位青年选手突然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时120车来了,医护人员把他抬上车……整个过程时间不长,但很吓人。
这几年是马拉松热,据统计,2017年全国举办马拉松赛事1100多场,参赛人次近500万,马拉松原本是极限运动,现在却向大众运动方向发展,社会形成独特的路跑文化,相关产业规模2017年达到700亿元,但是热的背后还需冷思考,每个人都要理性参赛,关爱生命,敬畏马拉松!
不过,这一场比赛最让我难忘的情景还是在途中,我看到一位大约有70岁左右的老人在跑,速度很快,许多人围着他跑,为他鼓掌加油,我在佩服之余,又很纳闷:他显然多次参赛,赛道常客,真正“老”运动员,而一般马拉松比赛对年龄都要求在18岁至60岁,他是怎么一次次获得参赛资格?无独有偶,次日也即2018年3月18日在成都双遗马拉松比赛中,14岁的初中生赵海慧以1小时29分的成绩意外夺得女子半程冠军,同样引发大家争议,她是如何通过计算机系统报名成功的?
当然,年龄不是重要问题,也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大家还是承认他们的努力、水平和意志。不过,为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今后马拉松比赛能否不设年龄限制?
天生溧水,自然无想。溧马赛事将起终点设在当地的无想山下,赛道环绕无想山国家森林公园,沿途经过无想寺、无想寺水库。经常有人问跑者一个同样的话题:你在跑步的时候想什么?答案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是什么都不想,跑者认为自己之所以迷恋跑步,就是因为跑步时什么都不想。若是如此,那真该来此跑一跑,因为这里是无想之地,应景。
无想非非想,色空色色空。更多的人可能是有所想又有所不想,如佛教所说的非想非非想处。我即如此,跑时感觉没多想,但无意中还记忆了不少内容,于是静下心来时将有所想的就这么絮絮叨叨写了出来,留作未来回忆。
(省联社 张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