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企业文化 / 艺林苑 / 随笔:《从盐豆炒鸡蛋谈加强作风建设》
  • 随笔:《从盐豆炒鸡蛋谈加强作风建设》

    更新时间:2018-06-26

    查看详情

邳州大街小巷有一道传统家常菜叫盐豆炒鸡蛋,别小看这道菜,那可是苏北特色小吃,招待客人必备菜肴,亲朋好友到此,仅这一道菜配一份煎饼,足够让你喝个半醉,吃个半饱,回味半天。

小时候,盐豆一直是家里的主菜,也叫下饭菜,每到冬季,各家都会腌制,冬天鲜盐豆,夏天干盐豆,顿顿少不了。霜降过后,农村各家饭菜如出一辙,一碗山芋放上几粒盐豆萝卜干,端着一饭一菜,走东门,串西门,便成了移动的餐桌,边拉呱边吃饭,吃得有说有笑,生活有滋有味,开心无比。在龙集中学读书的那段美好时光里,和同学们一起,身上背的是杂粮煎饼,壶里放的是有机盐豆,碗里盛的是生态开水,一日三餐煎饼卷盐豆,吃的倍香,长的倍棒,盐豆一直陪我读书,伴我成长,助我成功。没想到小小盐豆竟然如此诱人,让人依恋,时常想起,感悟良多,那是母亲的味道,持家的传统,勤俭的习惯,乡愁的记忆。

那时鸡蛋可是家中的宝贝,平时除了病人和老人之外,其他人是动不得的。家里散养的鸡很少,只有三两只,多了也养不起,粮食人吃都紧巴巴的,不可能再给鸡吃,家中的鸡都成了“散步鸡”,主动出去觅食小虫、草种,早出晚归,努力工作,否则会面临着“被下岗”的危险,隔三岔五下个蛋,还高兴地多大多大叫半天,以赢得主人的表扬,还可能得到奖励几粒粮食。攒下的鸡蛋要到供销社代销点里换些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补贴家用,平时想吃鸡蛋,没门。只有过年或家里来亲戚、朋友,才可以吃到的一道所谓的硬菜、荤菜——盐豆炒鸡蛋,而且主料是盐豆,象征性地打两个鸡蛋,让你看着馋,吃着咸,一盘全家吃不完。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盐豆炒鸡蛋这道餐桌上的“主角”、硬菜,变成了不再受宠的土菜,在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里,一度被打入冷宫,随着家家腰包鼓起来,过年过节或亲朋来了,撑个面子、显摆一下都到饭店小聚大吃了。盐豆炒鸡蛋这道曾经的家庭贡菜,因为不荤不素,不伦不类,比不过海鲜,赶不上野生,摆不上食谱,值不了大钱,也就渐渐入不了“大席”,特别是在公务接待、公款吃喝盛行时期,如果一位对饮食有研究又很讲究的领导到此,万一不小心上了这道菜,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反腐力度越来越大,“紧箍咒”越来越紧,奢侈菜肴已悄然退出了菜谱,高档烟酒也默默离开了餐桌。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级部门公务接待都出台了严格的规定标准,那些违规动用公款的“吃货”们也都受到了党纪和法规的处理,奢靡之风、公款大吃大喝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光盘行动”也在大小饭店形成习惯,这正是我们党所倡导的廉洁从政、廉洁从业、勤俭持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这也正是老百姓所希望的、所看到的。反腐永远在路上,倡廉也体现在餐桌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土菜、农家菜已悄然兴起,成为公务接待、田园旅游和百姓餐桌上的主流,其中盐豆炒鸡蛋也随着廉政之风到来,迎来了人间四月天,重回餐桌的“霸主”地位。更为可喜的是老宋盐豆还注册了商标,走进超市,打入淘宝,老张盐豆炒鸡蛋也成了一道独特的私房菜,加盟美团。勤劳、智慧的邳州人都在以创新的方式延续着这道传统的舌尖上的文化。

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看似小事,其实攸关个人和国家之命运。方志敏烈士在《清贫》一文写到: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今天,这种精神更要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引领正气,激发活力,促进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浪费之风务必狠杀,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所以我们邳州农商银行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不忘初心,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并且要警钟长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勤俭办行、勤俭持家。

(作者系邳州农商银行纪委书记、监事长董谋)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苏ICP备09016726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50201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