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与阅读有关的日子》
更新时间:2018-06-26
多日不联系的孙老师微信发来消息,说是想给毕业生送本书,问我对自己毕业后影响比较大的书有哪些,推荐一些给她。
孙老师是我非常敬重和喜爱的一位大学老师,毕业至今仍然经常联系。她是一位典型的学霸,本硕博都是“985”院校毕业,论文写得出彩,课也教得很好,再加上平易近人的性格,在同学中口碑甚佳。虽在同一个学院,但孙老师却并没有带过我的课。认识孙老师,还是因为大一下学期和其他同学在学院办公室勤工俭学,孙老师刚好是辅导员也需要坐班,一来二去便熟悉起来。
孙老师最大的特点便是爱看书,包里随时随地都放着一本,而且乐于与我们分享她的读书心得。那个时候,经常是走在校园里和我们边走边聊。从孙老师那里,于《读者》和《意林》之外,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刘瑜、林达、高华。就像一位引路人,孙老师为我们叩开了阅读的大门。
大学四年自己的专业课成绩虽然并不突出,但阅读的习惯一直坚持了下来。受孙老师的影响,阅读不为功利只是顺着自己的爱好来,政史经哲地都曾涉猎。事隔经年,很多书到现在都已经忘记讲的是什么,真正印象深刻的并不太多。俞敏洪在各大高校演讲时经常提到的一个例子,就是自己当年在北大博览群书的岁月以及对他日后的影响。当时自己对他的言论有点将信将疑:大量的阅读在以后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么?
知乎上的一个热门问题这样问道:“读的书很快会忘记,那么读书的意义在哪里?”而底下的一个高票答案这样写道:“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这段话出自三毛的《送你一匹马》,也代表了很多书虫的心声。对照自己毕业至今的际遇,现在看来,俞敏洪的话没错。虽未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那般夸张,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真的。
仔细浏览了一下书架,思来想去,2017年读过印象最深的是《沈从文的后半生》,细节琐碎却十分耐看,当一个经历过世事浮沉的人立体地展现在自己面前,总有许多人生启迪可得。怕学弟学妹们没有这份性子,最后还是推荐了白岩松的几本书给老师。老白的书说不上是可口的鸡汤,或许能让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不太过急躁焦虑。
老师说有娃以后自己的阅读时间被瓜分殆尽,只能在徐州往返济南的火车上用Kindle以解忧愁。我说自己的近况也差不多,晚上经常写稿,睡前翻书成了很好的催眠工具。于我们而言,阅读便更不可能再抱着功利的目的进行,只为了打发闲散时光愉悦自己。
因生而有涯,读无止境。
(赣榆农商银行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