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一支笔”的幸福行程》
更新时间:2018-10-11
有情缘,就有故事。我与昨天的信用社今天的农商行,有着三十年的交集与融合,在不同年代,我手中的笔,记录下文字,如今回看,竟是贯穿我生命重要时光的一段情缘,竟是我人生见证式的幸福行程,竟是我们农商行系统破茧成蝶、日隆一日的发展征程。
1987年高考落榜,我像一只烂桃子,“叭”地一下,又回到生我养我的故园。经乡亲们举荐,我担任村里青年书记,一年后又晋升为经管员。缘分就此发轫,一路演绎幸福的行程。当时,我村村主任周德豹(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豹主任”),同时兼任陈良乡信用社代办员,他走村串户,晴雨不辍,吸储放贷,无疑就是一个流动“挎包银行”,是我见贤思齐的“老农金人”的楷模。所谓经管员,也就是过去的大队会计,这个差事,必然要经常性地与信用社的同志打交道,一来二往,我与信用社七、八名工作人员全都熟悉,就连给他们烧饭的陈大姐,我也是“锅膛里的山芋——熟透了”。其实,当时的信用社工作人员,与当地村组干部、普通村民都能打成一片,用戏剧唱词来说就是“鱼水情深深似海”。中学时代,我爱好文学,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传阅或朗读,时有小诗短文或变成铅字见诸报尾,或化成声音传自广播。到了村里,这特长也没少显露,乡亲们不藏才,大家都称我为“回乡的秀才”。一日,本村村民周启恳家房屋失火遭灾,我们几位村组干部忙着前去看望慰籍。到了周家,先至一步的“豹主任”嘘寒问暖,又最后一个回去。第二天晌午,周其银来到我家,请我为“豹主任”写篇表扬稿。原来“豹主任”为了帮他家抗灾自救,连晚到乡信用社为他争取2000元的低息贷款。于是,我写的《火灾无情人有情,及时贷款化甘霖》,被《盐阜大众报》和阜宁广播电台录用,“豹主任”当年被县农行表彰为“优秀代办员”。无独有偶,又一日,邻村陈港村民田作歌登门找我,请我帮他夸夸陈良信用社“财神爷”亲自送贷上门,没抽一根烟没喝一口水,还帮他家雨中抢场。我也深受感动,当晚写好新闻故事《“财神爷”送贷,“一家人”抢场》,又是见报又上广播,还被省人民广播电台转播。乡信用社主任朱建洲见到我,笑眯眯地说道:“你这个笔杆子也和信用社是‘一家人’啦!”一语成真,后来果然成了一名农商行人。这里先按下不表。
由于坚持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并取得不俗的成绩,我时来运转,被刚复刊的《阜宁日报》社招至帐中。初为记者,我分配“跑口”的单位就有阜宁县农村信用联社。1996年前后,县信用联社从农行分家后,租用的是县轻工商场四楼两个房间和楼下的一个大仓库,条件极为艰苦,但联社的同志,从头头到兵卒,人人激情燃烧,个个春风满面,一派想干事、要创业、争奉献的喜人气象。记得是1997年新年第二天,县信用联社主任张正昌带着班子成员,敲锣打鼓,抬着巨幅喜报,到县政府大院里报喜:阜宁县农村信用联社各项存款超10亿元!时任县委书记沈德林高兴地接过喜报,并朗声对张正昌主任说:“钱多好哇,我说钱还要钱生钱,你们要多支持群众和地方,做阜宁百万人民自己的银行!”闻声,张正昌主任高兴地向沈书记和在场的人汇报:“我们发放贷款7个亿,百分之八十是农业贷款!”第二天,《阜宁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我采写的消息《农信社七亿元“绿卡”帮农民兄弟致富》,扩大了农信社的影响。
2003年,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根据中央精神,县级报纸需要全面整合,我处于人生前程抉择的重要关口,这时,是之前结下的情缘发生了作用,我与县信用联社“相看两不厌”,彼此选择了对方,当年12月,我由一名“无冕之王”成为一名“财神爷”,手中之笔,由间接的服务变为直接地宣传,成为信用社到农合行再到农商行的改革发展的历史见证者、参与者和记录者。
2006年8月,阜宁县信用联社成功改制,成为盐城第二家、全省第八家成立农合行的实力派。我行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营业办公大楼,一幢县城地标式的建筑——金融大厦,在美丽的射阳畔,向人们叙说着阜宁农金人的光荣与梦想,“阜宁百万人民自己的银行”之承诺更加坚定,也更加豪迈。
2009年8月,举国同庆共和国60华诞之际,也是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8周年的喜庆之日。我被抽借到省联社办公室,在时任办公室副主任吴耀祥的带队下,我和黄忆寒、朱磊、惠国语一共五人上苏南访苏中走苏北,捕捉我省农信社改革发展的铿锵跫音,为全省农信社成立8年来取得的优异业绩而书写,而陶醉:截至当年8月末,江苏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866.7亿元、4326.7亿元,存、贷款增量分别是省农联社成立之前的5倍和5.8倍。当时,全省农信社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县级法人单位在当地金融市场的份额居第一位,成为拥有地方金融市场资源主要份额、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服务惠及社区主要人口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在全国农村合作金融系统中,我省农村信用社系统综合经营实力由2001年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二位。2009年上半年存、贷款增幅等主要经营指标位居全国农信社系统前列。由此,一部长达2万字的报告文学《江海之交响》顺利交稿,并在国家和省级主流媒体发表,在省内外、业内外产生热烈的反响。我为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名撰写者、记录者,而倍感幸福和光荣。
2011年5月28日,阜宁农村商业银行挂牌成立,自此,阜宁农信的历史篇章,掀开了新的一页,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和耀眼的绽放。现代、气派、配置科学的新营业办公大楼俏立县城南城区,“阜宁农商银行”LOG标识,熠熠生辉。新营业大厅里,有了智能银行的先进设施,训练有素、技术精湛的大堂经理,正喜笑盈盈地为客户介绍手机银行开办程序、宣传电子银行产品;消费金融部的工作人员,向一批批客户宣传“按揭贷”“创业贷”“精英贷”“农宝贷”等30余种产品,霞光在客户脸颊上欢绽,笑韵在大厅里荡漾。我禁不住每天都在电脑上疾叩键盘,以键代笔,让一行行葆有温度、色彩和芳华的文字,流淌、汇聚、发醇,成为阜宁农商行改革发展史上重要的拼图,成为新一代农信人见证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七彩之路。
伴随着共和国前行的脚步,我们前身信用社现名农商行,走过了60余载春秋,实现自身的嬗变和裂变,还是在改革开放这40年,作为半路出家成为农金人的我,人生最重要、最精彩的16年,献给了阜宁农村金融事业,这16年,更是阜宁农商行由一家依靠存贷利差生存发展的地方银行,成长壮大为电子银行产品、中间业务有机融入,服务水准全面提升、品牌形象容光焕发的现代金融机构。一组数据表明,16年前,我行的电子银行产品还是“空窗期”,柜面交易百分百,到今年5月末,我行电子银行产品柜面替换率达到85%,窥一斑而见全豹,这是我行应对市场竞争、发展自我的一场成功的转型,是脱胎换骨的巨变,这恰如一位伟大诗人所说:换了人间!
岁届知天命,前程犹可期。我距离退休还有十余年时光,我还将用好手中的笔,与农商行一路同行同歌,初心蒸蒸。我想,即便将来退休后,我还是农商行人,缘结一时,情缔一生,我还将不遗余力,与时俱进,不断扬弃,做到老而弥坚,继续使好手中的一支笔,挥毫泼彩墨,健笔著新花,为阜宁农商行步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实现新一轮改革发展续写更加精彩、更加动人的新篇章。
“江水静流,是在蕴蓄下一站奔腾的力量;巨浪喧响,是在为再一次的滔天滚涌纵情歌唱”。这是当年我们共同写在报告文学《江海之交响》的一段话,我犹记如漆,并借此不断告诫、激励自我:我笔不停,我心依旧;也以此为我们阜宁农商行,为全省的农村金融事业,深情祝福:一路春风,一路健行,明天更美好!
(阜宁农商银行 张大勇)
注:本文获江苏省国资委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