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接力》
更新时间:2018-10-11
没几个月,我就退休。班,没得上了。原来,一直盼这一天,现在,在眼前了,内心却五味杂陈。
身旁,是新来的实习生。他安静地在点钞:快速点着,轻轻放下。耳边只听到纸币“哗哗哗”声响。我端起茶杯,抿一口,再放下。我应该跟他说些什么,可是,要说什么呢?
初夏的早晨,清新温润,白杨在微风中,轻轻晃着枝条,那些碧绿的叶子,像婴儿的手掌,肥嫩,生机盎然。马路上,车来车往,人来人往……
车来车往,人来人往。生命如斯,每个人都是过客,来去匆匆。职业的这一程,到了我该交出去的时候,倒让我想起,自己进来的时候。
那是1984年。那时,改革开放还没几年,一切都是新鲜的模样,一切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应该说,我们是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一批人。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进信用社、银行工作,对于一般农村的孩子,是想都不要想。顶替、内招、大学生统分,是最基本的招收方式。但,就在83年,在我们这,招了第一批农民合同工。84年,是第二批。我们生逢其时,参加了信用社招考。
火红的夹克衫,长长的羊角辫(现在想起来,真有点滑稽)。我就是这个样子,进信用社报到的。奶奶给我买了一辆单车,永久牌的,浅绿色。一块手表,海欧牌。这在当时,已是很好的行头。现在,身边的这位实习生,是开着轿车,西装革履,来报到的。
那时,信用社在公社门口,是社直单位。刚建的两层楼房,像公社的门面,在政府前面。公社里,没有比这更高的房子了。我们吃饭,在公社食堂里;我的宿舍,在政府宿舍。现在,我们总行的大楼,成了地标建筑。我们支行的房子,也是乡里最气派的。所有设施,一应俱全:食堂,盥洗室,浴室,每人一间宿舍,带卫生间。
今非昔比。可是,如果不是这样静下心来,细细思量,你不会感到,几十年的变化,是如此之大。
我们上班下班,机械、单调、重复,好像眼前的一切,都是静止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仅是大楼、外在设施,这些外衣换了。办公设施的变化,更让人有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感觉。
我上班第一天做的事情,就是坐在出纳旁边,补破票子。那时,没有一百元的票面,十元是最大的。接下来,是学着打算盘,点钞票。算盘,是笨重的大算盘,大约有两尺长,一尺宽,每个算珠,都有牛眼大。“啪——嗒”“啪——嗒”,沉重缓慢。那时,没有任何计算器,账,全是手工的。每天抄余额表,每季抄计息表。每天,到晚上结账,只听得算盘噼哩叭啦响。到月报和季度结息,更忙。有时,余额表轧不平,差一分钱,也要一个一个核对,找到错误,轧平,一晃,就几个小时过去了。月结、季度结息、年报,我们的会计,去中心社并账,整夜算账,有时要好几天才回。
现在,计算机,一眨眼的功夫,账就结好了。
当然,不仅是楼高了,账结得快了,我们的吃、穿、住、行,都变好了,收入也提高了。这些从表面上看,是科技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变革,是改革开放带来了变化。
从小,我们对香港,充满神往,认为那是遍地流金的地方。但去年,我们去那里旅游,亲眼看到了香港,就不再那样神往了。坦诚地说,尽管香港仍然是国际金融中心,仍然是富人集居地。但,大陆这些年的变化,发展的速度,已赶超了香港。
加入了WTO后,我国的经济,可以算是腾飞了。
我们个人,我们家庭,我们单位,我们国家,几十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这些变化,粗看,是不知不觉地发生在身边。就像自己头上,不知哪一天,有了白发。
……
茶,不知什么时候喝干了。
一片鲜嫩的叶芽,从萌发到生长,最初阶段,一定是树给了它养分与力量。业务上的成长,成熟,自不必说。这是单位给了我劳动的技能,生存的饭碗,是最基本层面的。还有一些什么呢?
刚进信用社不久,一次,和一位老同事押款去中心社。那时,没有押款车,我们是骑着单车去的,两辆单车,他在前,我在后,款是十万元,捆扎好了,用布包装着,扎在他的车龙头上。我们出发了。
那是个夏天,天气有点闷热。刚走时,还觉得有点凉快,可一会儿就开始冒汗。我看到这位年长的同事,后背的衬衫渐渐粘在身上。我很想停下来,歇歇再走。同事说,押款时,不能停。我们继续往前走。
一阵风过,扫起沙尘,扑头盖脸。柳条儿开始横飞,麻雀像受了惊吓,在眼前慌忙掠过。我刚说,好凉快呀。闪电就把天边的乌云撕裂,雷声隆隆,雨点噼噼叭叭下来了。在路边,有人家。路上的行人纷纷去避雨。我高声喊着我的同事,想下来到路边人家避雨。他严厉地说:“今天就是下刀子,也不能躲避。”他把头上的草帽,盖在了款包上,自己敞着头,继续在前走。
我们俩淋得像落汤鸡,把款子押到了中心社。
这么多年来,每当我独处时,我都记得那张脸,那在风雨中淋得眼都睁不开、嘴唇青乌的脸。什么是国家利益?什么是慎独?什么是敬业?什么是吃苦耐劳?年长的同事,十多年前就退休了。他从没跟我说过一句大道理,也许,这些,在他认为,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记不得是哪一年了,那时,有政策下来,我家住的公房,可以自己出钱买下来,要三千元。这不是个小数目,因为,当时,我们每个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元。可是,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房子可能被人家买走,我们全家,要没地方住。那几天,我为这事愁。单位的同事,知道了这事,在发工资时,大家几乎都没拿,全借给了我,让我一下子缴足了款子,买下了那房子。
我当年的同事,如今一个也不在单位了。但有些事,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现在,我也快要离开这个单位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每一片叶子,从萌芽,到长大,到脱落,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如果说,我那些年长的同事,是一片片已经脱落的叶子,那么我的身上,就有他们的养分,他们的影子……
去年春节期间,忙得天昏地暗。晚上,轧账多了五百元。仔细翻看了当天凭证,没发现任何毛病。时间一点点过去,心里焦急万分。只得看全天的录像。一笔笔看。最后,找到了。又四处打听地址,当我和主任一起,把五百元送到储户家时,储户已睡了。储户说:“如果你们不送来,我还没觉察。”我脸一下子红了,多淳朴的乡亲!
那年大雪,我休息在家,储户小顾,踏雪,把一万元送到我手上。
我下班回家,一路上,常能收到乡亲们刚采摘的黄瓜、豆角,割的韭菜。我上班路上,也经常有人停下车来,载我一程。
我的微信上,常能收到这样的信息:“你今天上班吗?我有XX万元钱要存。”“现在有理财吗?”“你帮我……”“苏会计,你看……这事怎么办?”
几十年在这片土地上,和同事们一起,为父老乡亲服务,我们和乡亲们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有一天,一个门牙已豁的老人,坐在我前面说了半天话,没办一笔业务。最终,她说:“你人好,我儿子儿媳回来,让他们把钱存到你这,我今天是顺便来看看你的。”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听到最美的赞语。
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楼变高了,各方面条件好了,更关键的,是人的精神风貌变好了。我们这一代人,生逢其时,见证了改革开放,也参与了改革开放。我们裹挟在历史的潮流中,也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随着科技的发展,也许多年后,银行里,有一些职业,要消失,被智能取代。但,乡里乡情取代不了,这块土地上的乡亲,永远是我的衣食父母。就像我们永远在祖国的怀抱,有国家的昌盛,才有企业的繁荣、人民的幸福。
一年又一年,黄叶飘落,新叶萌芽,新叶萌芽,黄叶飘落,大自然无情又有情,在不断的更迭中,树长高了。
企业的繁荣,也要一代代人不懈地努力。要有新鲜血液,不断地补充进来。我,到了该把这一棒,交出去的时候了。
我终于想好了,该跟实习生说些什么,我该做什么。我收起了茶杯,叫了实习生,跟他一起,开始做班前准备。
(如东农商银行 苏琴)
注:本文获江苏省国资委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