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我家四十年》
更新时间:2018-10-11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硝烟,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穷二白,但我从小听爷爷和父母亲讲过他们经历的贫苦岁月。而我们,是幸福的一代。
我从小生长在小镇上一个单位的四合院里。80年代的时候,父母单位的职工宿舍还没有大楼,而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住了二十多户人家。那时的房子,没有卫生间、没有客厅,父母就用木板把家里隔成了好几个小间。每天清晨,鸟叫声、邻居买菜回来的自行车铃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小孩子的晨读声,都汇成了院子里一首独特悦耳的清晨之歌。一到傍晚,左邻右舍都把饭桌搬在院子里,吃饭、聊天、乘凉。邻居家唯一的一台彩电陪伴了院子里的孩子们无数个夜晚。如果谁家有好吃的,一定会拿到大院里和大家一起分享。那时候,马路上几乎看不到汽车,而父亲的那辆“凤凰”牌自行车的后座就是我和弟弟出行的专属“座驾”。在我的印象中,父母永远都在为了生活早出晚归地忙碌。那十年,是我抹不去的童年时光,生活虽然清贫,却也简单、明媚而快乐。
90年代,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都随着父亲搬到了新的单位宿舍。新家不再是四合院,而是一幢四层大楼,有卫生间、有客厅和卧室。而我也开始了紧张的住校生活。似乎,生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宽裕了一些,我也会用父母给的零花钱去学校外面的小书店租琼瑶和席绢的小说,然后把“小燕子”和“小虎队”的贴纸贴满了整个小房间。家里的自行车也早已换成了一辆“铃木”摩托,而父亲骑着摩托车时的样子帅得就像那个年代的“旋风小子”。那时候,父母依然在为生活忙碌地奔波。那十年中,单位宿舍楼里的K歌房、学校回家的青石板路、小镇老街上的小吃摊,都是我十几岁青葱岁月最美好的回忆。
03年以后,我和弟弟相继远离父母,开始了各自的大学生涯。那时候,老家早已盖起了漂亮的小洋楼。虽然不常回家,但我和弟弟的房间一直整洁敞亮,每次回家,我都能感受到被子上阳光的味道。虽然生活宽裕了,但进入不惑之年的父母,依然在为了家庭忙碌。
后来我和弟弟相继工作、成家,也在城里有了自己的小窝。到了花甲之年的父母,终于不再为了家庭奔波忙碌。父母六十岁生日的时候,我们邀请了很多亲友给父母庆祝大寿。站在酒店高楼上远眺整个小城,父母的眼里都是阳光,笑容里都是坦荡。父亲说:“年轻的时候根本不会想到,到自己年老的一天会在城里生活。”操劳了大半辈子的父母,早已头发花白,皱纹布满了额头,但在父母的脸上,我看到了历经艰辛、苦尽甘来后的从容与淡定。那一段辛苦的时光,早已沉淀成青春的琥珀,折射出前行路上的光芒。
风风雨雨几十年,给了父辈清贫、奋斗和坚韧不拔,给了我们这一代温暖和奋勇向前,给了我们的后代无数的宠爱和衣食无忧。不管生活给了我们什么曲折,给了我们多少坎坷,走在阳光下,我们都会对生活报之以歌。
(海门农商银行 陈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