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小院记忆》
更新时间:2018-12-29
清明节回乡祭祖,发现村部那个斑驳的小院还在,这个小院承载了我太多童年的美好回忆。小时候我像男孩子一样特别调皮,在小院里捉迷藏、玩游戏,上蹿下跳,小院都包容了我,允许我在院子里各种犯浑,沿着低矮的墙壁我们三下两下爬上房顶又敏捷地跳到院里,我们常常在房顶上比赛,看谁跳得多、跳得远。很多时候,我站在房顶,眺望父亲上班必经的那条小路,望到熟悉的身影,就飞奔而去迎接父亲,总能在父亲的衣兜里摸到几颗糖果,那时候是我童年最幸福的时光。
那时候的我们,上学在村里的一个不大的小学,学校离家很近,每天都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日上三竿才起床。吃过早饭,才慢吞吞地拎着书包上学,教室里破破烂烂的,四面通风,冬天西北风呼呼刮着,大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厚,我们一个个坐在教室里冷得发抖,教室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这个时候学校就会放假,大雪天放假,我们不顾外面的大雪,一个个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那时候,冬天里没有空调、暖气,条件好点的人家,用煤油炉取暖。
那时候,吃着的是一角钱一支的水冰棒,喝着的是二厂的汽水,穿着自家手工缝制的老棉衣老棉裤在路上奔走。那时候,读的是《雷锋的故事》,看的是《铁道游击战》,听的是邓丽君的《小城故事》《甜蜜蜜》……
初中毕业后我们举家迁到镇上了,用母亲的话说是为了让我们接受更好的教育,留下爷爷、奶奶还住在村里。可是,每到假期,我们都会迫不及待回到村里,回到小院子里,和童年的玩伴相聚。后来奶奶、爷爷相继离世,故乡回来就很少了,偶尔回去也是短暂停留,因为再也听不到那温暖的呼唤。
再后来在县城参加工作、结婚、生子,姐姐也在县城上班,父亲、母亲也在县城里生活。回去的时间就更少了,而小院就那么孤零零坚守在村子的西面,做我们坚强的后盾,随时等候我们回来。慢慢的村里更多人搬到了热闹的县城或是大城市生活,村子被人们遗忘,往日的热闹与嬉戏不复。不过,农村人不管到哪里安营扎寨,家中男儿办喜事的时候一定要回自家老院子里操办,这时难得一聚的街坊邻居都会回来热闹一番。
如今走进村里,看到的再也不是低矮的平房,而是小洋房、别墅,村村都通上了水泥路,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桌椅整齐,空调、电视、电脑俱全,孩子们可以在宽大的操场上享受阳光浴,可以去图书馆徜徉知识的海洋。这是他们的现在。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普及,看到了祖国的日渐完整统一,看到了神舟七号的发射,看到了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我们的祖国正日益繁荣富强。相信未来,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沭阳农商银行 胡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