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十年》
更新时间:2019-07-11
每年的高考都会掀起一波热度,铺天盖地的新闻席卷每一个角落,牵动着全国老少的心。高考,高三,高中,无论在记忆中是甜多于苦,还是苦大于甜,在我们每一个过来人心中,它已然成为一种情结,到了那个日子,总忍不住拿出来在心里回味、咀嚼、感叹,而今,十年一刹那,回首已不再年少。
十周年是需要纪念的,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的指引,好多年都没再碰的旧纸箱,前一阵子,因为打扫卫生,被老妈从角落里翻找出来,问我还要不要。此刻,忍不住把它搬出来,坐在地板上,拍去灰尘,一件一件细细翻看。里面各式各样的本子,有抄录英语词汇的,那时候为了能够在早操、路上、食堂排队时,方便拿在手里随时背诵,特地选了个小巧可爱的,一页一页,字迹工整,像是印刷体,是阅卷老师喜欢的风格;有学习计划本,首页写着“必胜”,看到的时候莫名想笑,向后翻,从早上六点二十到晚上十一点,密密麻麻,语数外、物理、化学轮番来一遍,还有一些标记符号,现在已经看不懂是什么意思了;还有作文摘抄本,各种名言警句、优美段落,和大段大段可以用在议论文中的诸如“白居易16岁折服顾况”“林肯化敌为友”的名人事迹,我想那时候之所以记那么多的事例,兴许是怕考试时作文凑不够八百字吧……
然而那时候,再乖巧的学生,也总有偷偷喘息的时刻,一切教材以外的杂志和书都被小心收藏着、传阅着,会看《读者》看到流泪,读到“愿爱像婚纱裙摆一样长”的句子时,幻想未来穿上新娘婚纱的样子,一定要有长长、长长的曳地裙摆,推开厚重的礼堂大门,从远处,光束投射的地方,挽着父亲的手臂,缓缓入场;会看舒婷、席慕蓉,会流连于郑愁予“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在走神中浪费一个晚自习;会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明朝那些事儿》,一不留神儿看到天亮,吓得连忙收到枕头底下,心中惴惴,发誓好好学习,再也不碰;还有可以在阅读课光明正大看的《平凡的世界》,会把自己代入到孙少平的角色感同身受,想着如今备战高考压抑的、苦闷的日子什么时候能看到希望;会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寻找内心片刻的宁静,暗自向往他所说的成熟,“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当然,还有为了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硬着头皮看的《古文观止》,而今也只能记得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
十年之前,每每遇到考试失利、觉得未来迷茫,便会独自一人,绕着操场,一圈一圈,踢着小石子,漫无目的地走;十年之后的我们,已坦然放下当年或得意或失意的结果,挽着爱人的手臂漫步在落日余晖中,回忆过往,越发感受到那段在我们的记忆中浓墨重彩的日子,弥足珍贵。它让我们懂得什么叫奋斗,什么叫坚持,什么叫梦想,什么叫得失,什么叫平常心。它是我们成长中的第一道关,过了这一关,我们将获得勇气、坚韧、毅力的加持,更加成熟地面对今后人生的每一道关口。
彼时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泗阳农商银行 郑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