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处处流淌着一首赞歌》
更新时间:2019-09-05
周末的上午,医院病房里,我一边陪老妈挂水,一边翻看着美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读着读着,我走进了战争中的阿富汗,踏上了那片废墟:乡村被焚烧、学校被毁坏、儿童被草草掩埋,满目皆是断壁残垣、贫穷与饥饿、瘦弱的孩子、冷漠的妇女,还有趾高气扬的恐怖分子裹挟着沙尘呼啸而过,战争把孩子与母亲变成了乞丐,把父亲变成了稀缺物品,把人变成了鬼,和平与宁静已成为奢侈品。
坐在有如鬼城的故乡废墟上,作者追忆着昔日的平静生活:“……曾几何时,家家户户的围墙都有树梢探出头来,天空广袤而澄蓝,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晾衣线挂满衣物……”我从书中抬起了头,这不正是我们当下的生活吗?我是如此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里,望着窗外的街道车如流水马如龙,望着道路两旁香气袭人的栀子花开满枝头,望着干净安静的病房,望着静静躺在雪白的病床上的老妈,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感谢你,祖国!感谢你盛世太平,许我以现世安稳!
下午,病房里来了两位老人,一位73岁,一位85岁,两位老人脸上没有丝毫的病态与愁容,有说有笑,精神很饱满,一点也不像病人,这样子来住什么院?我满腹狐疑。“我们也没什么大毛病,今天社区体检,查出某些指标不正常,建议我们住院做进一步检查,针对情况再做治疗。”两位老人都很开心很乐观,靠着床聊着,“现在国家都把我们这些老人当宝贝,每年社区都组织体检,有一点小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要在过去,平时从来不检查,等身体感觉到疼痛难受,再到医院治疗的时候,已经很严重甚至已到晚期,变成不治之症了,现在多好啊,稍有一点小问题就及时治疗,治疗费又给我们报销。跟过去比,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们现在真的很满足!真的感谢我们的祖国,实实在在地为我们老百姓谋幸福!”两位老人的幸福感深深感染了坐在一边的我。
傍晚,闺蜜下班后陪着我,一起推着轮椅带老妈出去散心,站在健康桥上,凭栏远眺护城河,晚霞满天,一轮西沉的夕阳,通透红润,余辉泼洒在水面上,闪耀着粼粼金光,两岸如烟拂柳青翠欲滴,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偶尔有飞鸟从天空划过,妈妈坐在轮椅上,背倚这夕阳黄昏,一脸灿烂的笑容,我们恍若置身一幅美丽的油画中,我情不自禁地拿出手机,拍下这美好的瞬间。望着老妈,想到小时候那饥饿贫困的岁月里,几乎从未看见妈妈笑过,改革开放四十年,妈妈最大的变化就是一脸的愁苦换成了满面的笑靥。走过护城河,我们来到安定广场,广场上一片热闹,老人们有的三五成群,边在健身器上锻炼边拉着家常,老票友们围成一圈,依栏而坐的,有低首拉着二胡,有闭着双目轻打节拍,站着的则伴着二胡的引吭高歌,或京腔或越剧或黄梅戏,银发下那一张张沉醉的脸,让人一阵阵动容。孩子们有的穿着溜冰鞋追逐着,弓着身体从你身边一闪而过,留下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有的挥舞着羽毛球拍,汗珠与羽毛球一起在空中飞舞,他们浑身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更小的孩子,开着玩具汽车有模有样地在林间小道上鱼贯而过,快乐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看着眼前美好的场景,我忽然想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描写世外桃源的一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夜晚,安置好妈妈睡下,我踏着一路华灯走回家,欣赏着平时开车看不到的风景,一对对白发老人或遛着狗、或牵着手漫步,步履从容安详,述说着幸福与满足。中年人则沿着护城河小跑过去,汗流浃背的身影,写满了对健康的重视和对当下生活的珍惜。途经一个个小区广场,音乐此起彼伏,跳扇子舞的、打太极的、慢三快四,怎么喜欢怎么来,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歌舞升平的景象……阵势最壮观的是广场舞,大妈们踩着节奏明快的音乐,活力四射,伴随着她们曼妙的舞姿,一首悦耳的歌曲流淌在这祥和而广袤的夜色里: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那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
(如皋农商银行 黄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