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声音里的中国》
更新时间:2019-09-05
是否,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呐喊,已在悠悠的春秋时光中,渐渐消弭?
是否,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轻吟,已在清风明月的晨暮间,再无继承?
岁月如水,桨棹悠悠,碧浪之中被湮没了太多的声音?可是静静聆听,有些东西似乎不应被遗忘,从千年的洪流中一路走来的中国似乎有了些不同?
你听,男儿何不带吴钩,早已复神州。
如果你曾一页页翻阅中国近代史,那诗歌、号声、枪炮声就是千古以来中华仁人志士风骨最好的展示。从南湖之上的一只红船到二万五千里的艰难长征,有人退却了,有人倒下了,却又有更多的人站出来了;从八年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到解放战争的枪炮之间,再到抗美援朝的异国战场,死亡与热血并存,毁灭与信念共生,他们不曾言语;他们重塑了九州山河湖海,并给这片土地注入了一种无声的声音,我想声音的名字也许叫初心。
你听,稻花香里说丰年,蛙声一片。
如果你曾一步步走过中国的乡村,田间依旧的蛙鸣声就是美丽乡村嬗变最美的见证。千百年来,中华文明与“农”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可是也成就了千百年历史上的“不解之难”。直到新中国成立至今,农民、农业、农村才真正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到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从关注“三农”,到党和国家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时代的巨轮在飞速向前,乡村从未曾被抛下。那些年洒满热血的沃土,如今长出了最丰盛的稻子,稻香之间,我恍惚记得有种东西叫做使命。
你听,无数铃声遥过碛,白练早已至安西。
丝绸之路,唯美的名字背后承载的是一部辉煌的世界文明交流史。2100多年前,张骞一路西行打通了一条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而今天,依然是由中国发起倡议,“一带一路”伴随着时代风云激荡出最壮阔的声音,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参与进来,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盛举,也成为了中华文明复兴的重要一步。汉唐虽故,中华薪火犹在,五星红旗在欧亚大陆飘扬,我恍然听到当年的悠悠驼铃,似乎重新穿越了千古岁月,在你我的耳畔响起,它在告诉我们,这叫传承。
有时候,声音有千百万种,可总有一些能让人铭刻于心,像星空、像图腾、像血脉。有时候,声音却只有一种,叫初心,叫使命,叫传承,亦叫中国。
(苏州农商银行 丁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