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石钟山探幽》
更新时间:2025-07-28
六月初自驾庐山的途中,阴雨绵绵,空气里饱含湿意,连呼吸都带着江潮的微凉。年少时读过《石钟山记》,一直盼望着能实地探访,于是,我们中途拐向了位于九江市湖口县的石钟山。
到达石钟山后,我们先登船去看那“江湖两色”的奇景。船行了十分钟左右,随工作人员指点,浊浪中隐约浮现一道水线:浊浪滚滚的长江与清波潋滟的鄱阳湖在此角力,清浊分明的界线蜿蜒数里,终在浩荡江潮中渐次交融,绘就一幅壮阔的泾渭图卷。
船近石钟山脚,山体仅六十余米高,却如倒悬巨钟扣于江湖咽喉,石灰岩壁被浪蚀出蜂巢般的孔洞。仰望那面浸透了千年水痕的灰褐色巨壁,在阴云下愈发显出森然,陡峭得仿佛随时会覆压下来。这景象竟与当年苏轼父子月夜乘舟所见的“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如出一辙,时空在湿冷的江风里瞬间叠合。
下了游船登岸,雨丝扑面,凉意沁骨,恍惚间竟似苏轼当年夜泊时的水汽,历经千年仍未散去。这才惊觉,已从“江湖两色”的壮阔,悄然踏入了石钟山的幽微中。
拾级而上,石阶被细雨浸润得黝黑发亮,脚步不由得格外小心。抬眼处,山门前《石钟山记》的石刻在雨幕中泛着冷冽的光,郭沫若题写的“石钟山”三字,墨痕仿佛被雨水晕开。树丛掩映间,东坡先生的汉白玉雕像巍然矗立,褒衣博带,目光如炬,正审视着每一位探访者。
步入石钟亭,那块通体洁白、布满岁月敲击坑洼的巨石静默无言。随手拾起亭边散落的卵石叩击,“哐哐”之声在幽寂的雨幕中传得分外辽远。亭柱对联写明东坡夜泊探源,非为笑人浅陋,原是求真而来。
沿湿滑的石阶攀援而上,绿意浓得化不开。怀苏亭中石碑镌刻着东坡三访湖口的行迹,雨丝拂过碑面,字痕似在低语。船厅仿舟而筑,穿行其间,壁上图文描绘着东坡生平。行到江天一览亭,凭栏远眺,雨雾锁住了浩渺湖山,水天一片混沌苍茫。立在亭中,远眺鄱阳湖烟波浩渺,顿感天高地迥,风景无边。亭边悬崖下临深潭,正是东坡父子乘舟所至的绝壁,崖下水拍石罅的声响,宛如亘古的叹息。
行至昭忠祠,雨势骤然转急,豆大的雨点砸在祠宇的青瓦上,噼啪作响。这座彭玉麟为湘军阵亡将士所建的祠堂,肃穆地居于山腰,直面苍茫江湖。步入祠内,但见碑刻林立,森然肃杀之气弥漫。尤其那副彭玉麟亲题的长联:“忠臣魂,烈士魄,英雄气,名贤手笔,菩萨心肠……”字字如铁,力透石背,撼人心魄。立于祠前,伸手触到廊下冰凉的叶片,雨水顺指尖滑落,恍惚间,百年前铁甲舰的炮火嘶鸣,竟穿透重重雨幕而来。
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北扼长江,南锁鄱阳湖,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石钟山哪里还是寻常丘壑?分明是千年血火浸透的战场,自三国铁索沉江,到太平军炮震石壁。江湖锁钥之名,是用多少鏖战与忠魂铸成。
未及细看浣香别墅的精妙碑刻,天色已如墨染,太平楼的飞檐、噌吰阁的窗棂,都被骤雨织成的帘幕挡在了身后。我们只得匆匆折返,或许遗憾本就是探幽的一部分。
下山回望,雨幕中的石钟山只剩一片朦胧青影。未能遍访的遗憾,如这湿重的空气般缠绕。然而东坡“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诘问,却因这未竟的探访,显得格外真切。石钟山的幽微,何尝能一次穷尽?山间每一块浸润江声的石孔,每座祠堂梁柱间的低回,都在等待下一次的凝神倾听。
雨幕苍茫,那道江湖水线,宛如当年苏轼叩石的不懈追问,始终分明。而真相,仍在浪蚀的石缝间幽幽低语,静待俯身聆听的耳朵。这趟未竟的探幽之旅,本身已然成为对“求真”二字最生动而深长的注脚。(溧水农商银行 邹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