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老家的菜市场》
更新时间:2025-09-24
老家的菜市场总是热闹的,这是个有别于城市农贸市场的独特地方。这里的独特之处在于——乡村古拙,民风淳朴,展示新鲜,显露地气。
乡村菜场,在庸常世界、烟火人间,昭示着红尘冷暖、乡愁浓淡。如同那些蔬菜瓜果,鱼虾蟹鳖,一律是野生野长,一律是原汁原味。周末回了趟老家,这个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的乡村菜场忙碌依旧,小贩们热情似火,农产品丰富繁杂。这里,仿佛一年四季都在熬着一锅乡土味的浓汤,烟火气味扑面而来。
好就好在露天、接地气,不像菜市场,更像是在自家的菜地里闲逛。晨间的土壤还有些潮气,勤劳善良的菜农,从裸露的良心里献出如晨露、白露一般鲜嫩、洁净的食材,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偶尔也露上一手。人和菜,密密匝匝,其间散露的泥土气息,令人感动,让人陶醉。小贩们高声招揽客户的声音此起彼伏,这边卖鱼的老板大声喊:“来买鱼,今天有野生的大花鲢,小河虾也有!”那边卖菜的大爷也不甘示弱:“才掐下来的空心菜,带点回去拍点蒜泥炒了吃啊。”
朴素简单的人和环境,寂静安逸的表情和菜品,这里的一切简单纯粹。
记得小时候,每逢周末,我总会跟着爷爷穿梭在菜市场的各个角落。在去买猪肉的路上,爷爷会顺路问一下本地蚕豆的价格。第一个菜摊老板报价:蚕豆6元。爷爷咂咂嘴,小声念叨着价格,继续往前。卖猪肉的摊位前,爷爷会教我哪一块是五花肉,哪一块是夹心肉,哪个部位叫梅条。老板称好肉,突然想起什么,笑着对爷爷说:“叔啊,这是我妈种的蚕豆,您要就4块钱拿走,新鲜得很。”他递过塑料袋时,我看到了他满是老茧却无比真诚的手,还有那袋子里裹着绒毛、饱满新鲜的蚕豆。返程时,路过另一家菜摊,爷爷问:“蚕豆怎么卖?”“5块,自家地里摘的。”这一路价格的起伏,像一场即兴的算术游戏,省下的“巨款”不过几元钱,却能让人产生一种“占便宜”的心态,开心许久。小时候的我,跟在爷爷身后,懵懂地感受着生活的烟火气。
现在买菜总喜欢往老人的摊位钻,不再像以前一样,跟着大人懵懂地感受烟火气,而是像大人一样体会这人间的酸甜苦辣。戴草帽的大姨,会在称重后多塞两根小葱,笑着说:“自家种的,不值钱。”戴草帽的大伯,把茄子码得整整齐齐,带着泥土的清香。有次买空心菜,大妈细心地摘掉黄叶,嘴里念叨着:“空心菜杆先炒,半熟了再放叶子。”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却蕴含着浓浓的乡情。他们的笑容、他们的话语,让我在暂别农村的日子里,时常回味。
暮色漫进厨房时,锅里的汤也在咕嘟作响,早上买的五花肉炖熟了,调个料汁,试着做了一道新学的蒜泥白肉,味道不赖。
菜市场里的故事,从来不是简单的价格加减,而是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的温柔共振。那些带着泥土的蔬菜,那些讨价还价时的笑脸,那些随季节流转的滋味,共同写成了一首关于家乡的诗,在我平凡的日子里轻轻吟诵。原来,最美的生活,就在这人间烟火里。(如皋农商银行 吴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