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家风里的四季晨昏》
更新时间:2025-10-14
清晨五点半,母亲的老式手机准时响起。隔着两道门,我听见她窸窸窣窣起身的响动,就和过去二十多年每个出诊的清晨一样。母亲是村里的“赤脚医生”,父亲也常说母亲是村里的“活闹钟”,谁家老人降压药吃完了,哪个孩子发烧到半夜,她比电子日历记得还清楚。
我揉着惺忪睡眼走进厨房,正撞见父亲往竹篮里塞新鲜割下的青菜。“顺路带给你岳母,她腌的咸菜比外头卖得香。”父亲粗糙的手掌拍了拍菜叶上的露水,晨光从窗棂漏进来,在他灰白的鬓角镀上一层金边。这是吴江区震泽镇八都长家湾村再寻常不过的早晨,却藏着我们家最珍贵的家风密码。
2024年9月,我被派往泰州工作,母亲正在给邻村王阿婆换药。听说我要去外地工作,她头也不抬地说:“就像给病人扎针,找准穴位才能事半功倍。你多想想老百姓需要什么,别总盯着指标。”父亲蹲在门口修理农具,接话道:“田里庄稼要浇水施肥,客户信任也得用心经营。”两位老人的话像两枚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初到泰州,记得第一次走访小微企业,老板看着我年轻的面孔直摇头:“小沈啊,我们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银行人。” 那天晚上,我想起母亲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的身影,她总说:“看病不能只看症状,要听病人的难。”第二天,我带着计算器和账本再去企业,帮老板一笔笔梳理现金流,设计个性化贷款方案。半年后,这家企业成了我们的优质客户,老板握着我的手说:“小沈,你让我看到了银行人的温度。”
母亲行医四十载,至今还保留着泛黄的出诊本。有一页记着 1998 年洪灾时,她蹚着齐腰深的水去给产妇接生。“那时候哪想过危险,只想着人命关天。” 母亲抚摸着本子上晕开的水渍,眼神坚定。这份医者仁心,在妻子身上也得到了延续。作为工业园区新加花园幼儿园的老师,她带领园内的孩子给贵州铜仁山区的儿童送绘本送温暖,利用周末时间给特殊儿童做康复训练。有次我去接她下班,看见她蹲在地上,耐心地教一个孩子系鞋带,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家风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去年冬天,我带着妻儿回震泽老家过年。除夕夜里,村里李爷爷突发心绞痛打电话给我母亲,母亲二话不说披上外套就往外跑。儿子扯着我的衣角问:“爸爸,奶奶这么冷的天还要去救人吗?” 我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这是奶奶的责任,就像爸爸要为客户解决资金难题,妈妈要照顾好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
第二天清晨,我带着儿子去田里帮父亲干活。霜花挂满稻茬,父亲手把手教孙子翻土:“庄稼人讲究‘人勤地不懒’,做人做事也是这个理。”儿子学着爷爷的样子挥动小锄头,虽然动作笨拙,却干得格外认真。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时光的轮回,父亲教我插秧的场景与眼前重叠,那些关于勤劳、责任、善良的教诲,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在银行的这些年,我始终记得母亲的话:“做事要对得起良心。” 有次客户因为贷款审批不通过大发脾气,我没有简单解释政策,而是帮他分析征信问题,推荐适合的理财产品。客户后来感慨:“小沈,你不像个推销员,倒像个朋友。”这让我更加坚信,良好的家风不仅是家庭的财富,更是事业发展的基石。
妻子常说,幼儿园的孩子就像刚发芽的幼苗,需要耐心浇灌。她班上有个父母离异的小女孩,性格孤僻。妻子每天陪她画画、讲故事,用爱打开孩子的心门。如今,小女孩不仅变得开朗,还成了班里的 “小画家”。看着妻子在家长会上分享教育心得,我突然明白,家风不仅体现在大是大非面前,更藏在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中。
家风是什么?它是医生母亲药箱里永远备着的救命药,是农民父亲沾满泥土的旧草帽,是教师妻子教案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是我工作笔记里记满客户需求的便签。它是寒夜里的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它是无声的春雨,滋养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它更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初心,行稳致远。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或许会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但只要记住家风的力量,就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就像母亲常说的:“做人做事,要像门前的老槐树,根扎得深,枝叶才能茂盛。” 而这棵承载着家族记忆的老槐树,必将在良好家风的滋养下,继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见证我们这个普通家庭的幸福与传承。(沈春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