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上帝手中的一支铅笔——赣榆农商银行阳光助残行动侧记
更新时间:2016-01-19 作者: 佚名
每年的9月5日,是特蕾莎修女去世的纪念日。1979年,在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时,她希望取消为她准备的国宴。因为国宴只能供少数人享用,却足够让15000个印度人得到一日温饱。特蕾莎修女的一生都很简单,她忠诚于一个信念,并用最淳朴的方式日复一日地去实现它。
好的诗歌并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它一定是用语简单,同时又直抵每个人的内心。赣榆农商行人用工作中的点滴细节化作涓涓细流,汇聚成阳光助残的暖流。
以孝为始,让本真从心出发
改革开放让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但 “幸福”从一个具体的物化概念,重新又回归到信仰领域。只争朝夕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在竭力追赶,但走得太快,常常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2014年下半年,赣榆农商行与市企业文化学会合作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研习班。在五天的封闭学习过程中,全行员工暂时卸下肩上的工作担子,以一个父母或是子女的角色,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没有了工作劳心劳力,没有了手机常伴左右,精准规律的作息时间,晨练早读的课时安排,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的全身心投入,沉静下来的每个人才恍然发现自己的角色缺位和行为缺憾。于光影中感知,从典籍中汲取,潜移默化改变的,是每个人浮躁焦虑的心。
百善孝为先,由孝道文化出发,老师们将优秀传统文化慢慢铺陈开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直面本心,进而推己及人,也正是做好阳光助残行动的第一步。
交错体验,让尊重由心而生
在特蕾莎修女创办的“儿童之家”里,都是被遗弃的病童、受虐儿或者沦为雏妓的孩童,他们是弱者中的弱者。当87岁去世时,修女的遗产只有两套衣服、一双鞋和一床铺盖,她相信只有把自己变成最贫穷的人,被照顾的人才不会感到尊严受到损害。
“您好,请问需要办理什么业务?”、“请拿好您的物品,五步以后请右转”、“我回避一下,请您输入密码”、“请慢走,欢迎您下次再来”。夜已经深了,但赣榆农商行营业部的员工还在反复推敲着用语和动作细节。大家从工作需要出发,编排出一整套残障人士客户的业务模拟情景。健全人无法体会的不便之处,就借来轮椅和面罩轮番上阵,一对一模拟试验。从进入营业室开始,到办理业务全过程,直至客户离开,营业部负责人带领大家分解动作,讲解要点。
这样的情形不只发生在营业部,也发生在其他43家网点,发生在每一个平常的工作日里。只有发自内心地尊重残障人士,才不会让自己的服务流于形式,伤害到客户的自尊心;只有俯下身去,设身处地从客户角度出发,才能将金融服务做到客户心坎儿里。
暖心实践,让关怀心心相印
从过去的经营规模小、历史包袱重,到如今的存贷规模位居全市农信系统第一位,改制后的赣榆农商行焕发出了无穷潜力。但倍增的规模消弭不了粗放经营的弊端,亮眼的数据掩盖不了守旧落后的理念。在很多人看来,曾经的“赣榆人自己的银行”与他们渐行渐远,更不用说在讲求效率的时代背景下,沉默于角落里的残障人士。
从最基本的网点硬件升级,到VIP专用通道启用,再到标杆网点建设的全面推行,赣榆农商行人用实际行动回答了 “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的问题,更把能否服务好包括残障人士在内的特殊群体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试金石。
制定一套温馨服务标准。邀请特教学校老师共同商讨并制定出一套人性化、规范化、可操作、易推广的残障人士业务处理模式,并以行文形式下发推广。
制作一本无障碍交流手册。在与残障人士和特教老师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制作出通俗易懂的无障碍交流手册,并推出盲文版,引导残障人士方便取用。
设立一个爱心服务窗口。考虑到残障人士的特殊需求,赣榆农商行充分利用VIP通道和醒目提示,让残障人士享受到和健全人一样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成立一支青年志愿服务队。在原有的青年志愿服务队基础上,邀请特教学校师生参与其中,从最基础的手语学习到特殊护理知识,队员们耐心揣摩,为残障人士提供金融青年的关怀。
提供一小时阳光服务。青年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走进特教学校,为孩子们带去关爱。员工们还自觉维护好网点周边的盲人行道,用实际行动唤醒公众对于残障人士的关注,让社会正能量微小传播、持续发声。
结束语
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标准有很多,如何对待弱势群体一定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准有很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一定是重要的评判标准;衡量一个个体是否向上的标准有很多,如何对待公益事业一定是重要的价值体现。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修女谦卑地说道:“我只是上帝手中一支小小的铅笔,而这位上帝正准备写一封情书给全世界。”
(赣榆农商银行 张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