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企业文化 / 艺林苑 / 读点古典书籍 感悟人生真谛
  • 读点古典书籍 感悟人生真谛

    更新时间:2016-02-25 作者: 佚名

    查看详情

有的人把《论语》看成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籍,文意深奥,其实不然,无论读什么书,只要你去认真读、用心读、用灵魂去感悟,就不觉得文深意奥了,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启发,能起到养身、修身的作用。比如《论语》书中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怎样去感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呢?怎样做到内心不“惶恐迷惑”呢?这都要用智慧去慢慢理解,去品味。

在三十而立到四十而不惑之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地从社会上收获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例如个人生活和社会经验、个人生活财富、个人生活情感、个人功利名誉等等,个人取得的东西越多,人就会越容易被迷惑,特别是物质的东西。

人到三十岁以后,就要学会用减法生活了,也就是要舍弃和放下那些不是你心灵中真正需要的东西,把成为心灵负担的垃圾丢掉,把思想负担情绪放弃,给自己一个宁静坦然的心态。

一个人的内心就像一栋新建的房子,刚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把所有的家具、装饰品、日用品都放进去。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个家空间缩小了,宽敞明亮的家庭环境被物质的东西奴役了。因此,不得不把使用价值不大的东西放进仓库,或者放在床底,或者当垃圾扔掉。人的内心也是一样,烦躁的情绪和烦恼的事情放在心里多了,心胸就狭隘了,心里承受能力就降低了,就产生了惶恐和迷惑。因此,要用减法去掉心里不该留存的东西,保持精神愉快,身心健康。

人往四十岁山坡上爬的时候,还有学会使用减法,把那些不想结交的朋友舍弃掉,不想做的事情拒绝掉,不想挣的钱不去挣,不想谋的事情不要去谋,这时候,当你敢于放弃并且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你才能接近不惶恐、不迷惑的状态。

什么叫不惑呢?就是人能够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去行事。即使外部给你许多不公正的待遇,或嫉妒打击、或白眼压制,你也不必去伦理,并且能在人生的坐标上迅速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庸”是中国古代一个人、一个集团处理事情的一个最高的行为准则,他的内涵就体现在两个字上,“适度”。如果不去深层次感悟,就会被人们理解为平淡和圆滑,片面认为“中庸”就是作“老好人”,就是和稀泥,持有这种想法的人思维观念是错误的。“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就是说,中庸的理想状态,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各种事物各安其位。比如,我们都是泗阳农商行的员工,每一个员工应该各就各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是自己份内工作,不要去操心,去打听、去过问,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所说的“知天命”,就是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要能够正确和客观地去认识命运中的穷与富、好与坏、顺境与逆境,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地去认识自己,把握和应对处理事情。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只有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流言蜚语,说三道四。而君子则看重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一种对人格的修为、对大道的信仰和追求,这个大道就是孔子所说的“天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知命、知礼、知言这三个境界在人的一生中是很重要的。在与人交往中,仅仅是交谈与读书了解社会、了解他人是不够的,还必须懂得礼仪,能够充分尊重他人,多给他人一份尊严,就会少了一份抱怨。更高层次的就是知命,知命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上达”的境界。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人到了这个年龄内心就有定力了,基本上能够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功名利禄所累”。    (泗阳农商银行  葛以云)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苏ICP备09016726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50201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