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中的那抹色彩
更新时间:2016-02-25 作者: 佚名
有人说,呱呱坠地的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笔画、没有任何色彩。孩子每成长一分,白纸上就会多出一笔;孩子每成熟一分,白纸上就会多一份色彩。也许,十年后,有的白纸上的轮廓已经形成;也许,二十年后,有的白纸上还是乱糟糟的横竖撇捺。没有社会这个大染缸的浸染,这张白纸始终成不了名家大作。
2010年8月,我这张白纸也浸没到了一个名叫海门农村商业银行的染缸里。这是有着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多色染缸,每一种颜色都能让我的白纸光彩夺目;这也是有着黑棕褐灰咖的多色染缸,让白纸暗沉无光。在这个染缸里,白纸上的颜色越来越错综,越来越复杂,渐渐地感觉像是一副画儿了。
还记得那抹红,鲜亮鲜亮地印在纸上,那么好看。身为2010届新员工的我们,被齐齐召集在总行八楼会议室开会。这是一场针对基本技能召开的座谈会。刚刚经历了入行第一次定级考试的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技能突飞猛进,早早地定级拿正式工资。时任会计结算部总经理的张小惠经理,悉心的指导我们,练习技能要注意哪些要点。语音刚落,张总又说,第一次的定级考试,点钞都是大家的短板,距离定级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现在让点钞成绩比较好的员工跟大家分享经验。我们面面相觑,谁考得好呢?“钱雪,你点对了16把,成绩不错,跟大家分享一下”。早已经不记得当时说了些什么,只知道自己涨红了脸,小声地讲了三五句话就灰溜溜地坐下来了。那抹红,深深地烙在纸上,褪不去、磨不了。
还记得那抹黄,在白纸的上端留下了大大的一笔。2010年的12月22日,那是一个不眠之夜。为了23日的开业庆典,作为工作人员的我们,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不敢懈怠。虽然那天,我只是负责了最普通的迎宾工作,但心中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还是让我觉得幸福满满,能在那样特殊的日子里做事是多么的有意义、多么的难忘。时间定格在2010年12月23日,市领导、省联社领导、企业代表和全体员工共同见证了海门农村商业银行的揭牌、剪彩,我们正式由社变成了行。行标上的那抹灿烂的黄,透过空间跃进我的那张白纸,分外耀眼。
还记得那抹黑,在五彩的颜色里格外醒目,让人不得不去回忆。在树勋的日子有苦也有甜,白天和行长、师父们一起上班有说有笑,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可是夜晚,真的很黑。树勋的员工宿舍常年没有人住,水压过低供应不到楼上,天生胆小的我只能趁着天没黑快速运水到楼上,确保晚上能有水用。屋里的陈设也简陋落后,只能将就将就。最痛苦的是住宿的人少,冷清的时候,整栋楼就我一个人。在那样一个陌生的地方,有一丝丝恐惧与凄凉。万幸,那样的日子不是很久。时任树勋支行会计主管曹建冲主任帮忙联系水厂,自动水泵把水抽上了三楼宿舍,线路、门锁也都帮我重新整理。我的宿舍终于像了样。那抹黑色不长不短不偏不倚,恰好在那五彩中间,挥之不去。
不知不觉,在这个染缸也浸泡了五年。没有经过退浆、煮炼、漂白的我,直接就在这张白纸上扎染、蜡染、手绘。好的、不好的统统地浸在了纸上,渐渐地形成了一副蜿蜒曲折的山路图。山路图的雏形已经产生,这时需要更多的色彩更多的笔画,才能构建出一副大好的山景图。等待10年后、20年后的鉴赏,你准备好了吗? (海门农商银行 钱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