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凡的世界之外
更新时间:2016-04-20 作者: 佚名
因着一些事情,与高中同学接通了电话。多年未有联系,事情自然倒成了配角,挂在电话两端的是十几年光阴的唏嘘和一起生活的青葱岁月。正赶上那段时间热播新拍的《平凡的世界》,话一下子就停不下来了。要知道,当年我们是拿着手电筒盖着被子,轮流把这本书揉进眼里的。时间太真太狠,一转眼功夫,我们这些奔四的人,早已经把文本里的生活一一经历。如今时过境迁,加之经验往往是记忆的破坏者,我现在很难一下子完整描述当初的读书感受。但无论如何,我犹记得同学在挂断电话时说的那一句话——我们都是读着《平凡的世界》长大的孩子。
路遥的笔仿佛是一把刀,《平凡的世界》正是一部用刀雕刻出来的现实主义作品。如果说苦难是这部著作的核心,那路遥所给予的另一个注脚就是理想主义。这恰恰彰显了路遥与同时代作家的一种差异。比如余华,他很喜欢在各种主义之间游走,而且在各种主义的潮头上都可以有代表之作。即便是他笔下的现实主义作品《活着》,也被一种趋冷趋暗的风格所裹挟,甚至都看不到希望。路遥则是不同的,现实主义是他唯一愿为之深耕的土地。他笔下的生活像陕北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贫瘠,干涩,但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就像一抔充满营养的新土,扎实的铺垫到沟壑里,不息劳作,静待生命的奇迹。如果说苦难是一片盐碱地,他发誓要在这片土地上培育出生命的花朵。他给人的,除了质朴的不能再质朴的生活还原,更有暗藏在一个人或者说整个人类内心最隐秘处的一种冲破现实的迸发感。路遥笔下的苦难,还原成现实,置身其中,就是生活,还原成理想,回归内心,就是理想主义的深切情怀。每一个读过它的人,只要用心,都可以获得深沉的力量和希望。
把这些话说给更年轻一些的朋友,不知道回赠我的会是什么,网络上对于《平凡的世界》不敢苟同之声已是此起彼伏。是的,时代变了,我们也变了,任何要好好生活的人,都要抱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心态。我不知道20岁左右的年轻人是否读过这本书,是否喜欢读。反正当一位朋友要我推荐一本书给他读初中的孩子时,我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平凡的世界》。我的推荐不是因为很多知名的伟人和企业家在回忆青春时,都念念不忘的把这本书奉若神明,也不是因为习大大与路遥在同一个窑洞里的彻夜长谈。我的理解是,虽然世易时移,但《平凡的世界》不是哪一代人的精神史诗,它源自生活又具有超越性,藉着人的普通情感也是共通情感,回到了人类出发的地方。
“我们”就是这样一群孩子,一群读着《平凡的世界》长大也可能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可能,你也是的。
(泗阳农商银行 邱 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