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融在骨血里的诗情》
更新时间:2017-10-10 作者: 佚名
第一次感受到月亮的美,并非在某个夜晚,望着皎皎白月灵感突发,而是诗仙的那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此后的每个夜晚,再看见月亮,心中总会升起别样的情愫。
历来诗人对月亮都有一种别样的偏爱,日落西山之后,群星璀璨之前,谧月升起,不似太阳般灼热刺目,自有自己的清冷和温柔,进而触动诗人脑海中那根感性的神经,留下一篇篇饱含深情的传世之作,留给后人的是融在骨血里的诗情。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短短的十个字,黄口小儿都能摇头晃脑笑嘻嘻的背出来,而当某一个游子的床前洒进一束如霜的月光,那种乡愁便能体会到静夜思的深情。诗词,不光抒发了诗人的情,更寄托了千万人的情。
诗词之美,不仅是韵律美,更是一种意境美。月下独酌,有什么呢?除了孤独我想不到别的,但在诗人的眼中却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一种何等的洒脱,明月和孤影都是有酒相伴,萦绕在身边的孤独也随风而逝。情感通过诗词作为载体,隔着千年的悠悠岁月,启发着今人,这也是一种传承。
当少男少女为爱情苦恼时,情思无处可寄,总怨情深总被人辜负,便不由自主的想起那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时无关风与月”。诗情在不知不觉中,早就融入每个人的骨血之中,无论是靡靡的诗经,还是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当人们胸中有强烈的情感想要表达时,总会找到应景的那么几句。
美,是每一个人都无法拒绝的,诗词,更是没有人可以拒绝。诗词的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对磅礴情感的精炼、压缩,用词之妙,立意之巧,实在让人叹为观止。但为了洗脱附庸风雅的嫌疑,我们不会只在口头上吟诗作对,而是在情感需要宣泄的时候,才细细品味某一句诗词,并赞叹一声其中的绝妙。
少年时喜欢李白的潇洒,钟情李贺的浪漫,少年意气风发,稚嫩蓬勃,直抒胸臆。经年之后,任由岁月的打磨,锐气棱角早已平滑,反而欣赏起王维的洒脱,向往起陶渊明的孤高,在滚滚红尘的钢筋水泥中,体味那融在骨血里的诗情。
(海安农商银行 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