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企业文化 / 艺林苑 / 随笔:《不忘初心的力量》
  • 随笔:《不忘初心的力量》

    更新时间:2017-12-08 作者: 佚名

    查看详情

不忘初心的力量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1969113日,北京八一学校20多名同学准时在火车站集合。他们遵照最高领袖的指示精神,怀揣着对革命圣地的无限向往,登上了奔赴陕北延安农村的知青专列,投身战天斗地的“上山下乡”运动。这其中,便有不满16岁的习近平。

这批城里长大的知识青年,虽然学生时代曾经多次经历过学军、农村劳动的锻炼,但多是在北京郊区农村,劳动时间有限,对农村的印象更多来自于书本。经过多次换乘和一路颠簸后,知青们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而后被各个公社分别带回。

面对漫无边际的黄土高坡和老区人民的赤贫生活,在大海航行靠舵手和人定胜天思想的深刻影响下,知青们很难想象这会是新中国成立十几年后的农村面貌,他们印象中的陕北应该是歌曲《南泥湾》中的模样,失落和茫然充斥着每个人的内心。而习近平将要插队的延川县梁家河村,每到三四月份,村里的母亲都会带着孩子出去讨饭,把家里的余粮留给壮劳力忙春耕。

比起同行许多知青对未来生活的畏难情绪,习近平的思想包袱则更重:父母此刻正遭受迫害,自己则成为“黑帮子弟”。他不知道这场运动的终点在哪里,也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习近平多年后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回忆道:“离开京城到陕北,最初感到很孤独,而且年龄又小,因此没有长期待下去的观念。别的知青天天上山干活,我却很随意。后来受到姨姨、姨夫的教育,很快融入陕北农村新的环境,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

在梁家河村插队的七年,是习近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最为关键的七年,习近平后来形容自己在第二故乡“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在父辈们曾经浴血奋战过的黄土高原,陕北人的淳朴、厚道、豁达、包容,深深感染和影响了习近平。七年之中,经过自己的踏实苦干实干,他不但成为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还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在村民眼里,习近平爱看书、有本事、办事公道、做人正派,村里化解不开的矛盾都相信他的评断。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日子里,习近平带领乡亲们围河筑坝,开办铁业社,并建成了陕西第一个沼气池。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延川县奖励习近平一辆三轮摩托车。消息传来,大家都很高兴,唯独习近平不高兴,他心里想的是摩托车下地干活不实用,拉不了多少东西,当即就托人到延安农机公司,把摩托车换成了手扶拖拉机等农机具,这在当时的农村生产队是极其金贵的物件。

七年之中,身边的知青陆续通过招工、升学、参军等方式调走,习近平却因为家庭原因一直留在了梁家河村。后来他觉得一直留在农村也挺好,他相信自己可以像父辈那样,在广阔天地里有一番作为。与人交谈中,他不再自称“知青”,而说自己“是个普通农民”,已经完全融入了农民之中。在和农民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习近平得以深刻体会到农民的稼墙之苦和衣食之难,切身感受到农民的喜怒哀乐和生活不易。在当选第十九届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掷地有声地说道:“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既是共产党人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从农村走来的习近平内心最真切的愿望。

197510月,习近平被推荐上大学。村里人像当年送亲人上前线打仗一样,家家户户请他到自己家里吃饭。习近平离开时,朝夕相处的13位乡亲一直把他送到了延川县城。经历艰苦生活的磨砺,当初天真烂漫的毛头小伙,此时已经蜕变为善思老成的青年才俊。大学毕业以后,习近平有着让人艳羡的光明前途,但他并没有选择留在北京过安稳生活,而是主动要求下到基层。他始终没有忘记陕北插队七年的知青经历,想发挥自己的长处,踏踏实实为人民做一些实事。

2015213日,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村。四十年前的那位年轻后生,从农村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始终不变的,是对人民的那份深情。看望村里的父老乡亲时,习近平深情说道:“当时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20171031日,党的十九大仅闭幕一周,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习近平强调: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这便是不忘初心的力量。

(赣榆农商银行 张浩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苏ICP备09016726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50201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