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企业文化 / 艺林苑 / 散文《寿宴》
  • 散文《寿宴》

    更新时间:2013-11-12 作者: admin

    查看详情

在老家,给长辈做寿是件隆重的事情。小辈人的生日,无非是家人聚在一起,“大人一顿饭,小孩一个蛋”,就算是过过生日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就得称为“做寿”了,逢十一“大寿”,做到八十大寿、九十大寿是极其喜庆的事情。

寿诞前一日要“暖寿”。由姑娘、女婿置办鞭炮、香烛、鱼肉、面鲜等酒食,凑齐六样或八样。还要请村里的老手艺人,舂上最好的糯米面,蒸笼寿桃和爪花,点红刷绿,一大八小,寓意“八仙贺寿”。暖寿当天,嫁出门的姑娘带上这些祝寿的酒食,天黑前回到娘家,全家人聚在一起,小摆筵席,先渲染些做寿的气氛。

寿诞当天叫正日,要邀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吃酒席,热热闹闹地“做酒”。这天,寿星享有无限尊荣,可以水米不湿,由族里年纪相仿的老人,陪着吃茶,聊天。身着的新衣,一定得是大红织锦缎面福寿图案,一看就有寿星佬儿的样子。堂屋挂寿帘,案上点金字红风烛,焚宝塔圆斗香。寿桃和寿面都摆在木刻的托盘里,到香蜡铺请来的“本命延年 寿星 君”的神符,也要压在托盘底。正日的午饭以面为主,称之为“长寿面”。擀面铺里绞好的水面,又细又长,下到沸腾的汤水里滚一圈,端上桌的清汤面,完完全全大汤小面,吃的是个意思,要为晚上的酒席留着肚子。院子里搭起喜棚,摆上八仙桌,晌午一过,忙菜的师傅开始烟熏火燎,打下手的亦奔走不歇。

吃酒席的人陆陆续续到了,拜过寿星,还要奉上寿礼,旁边有识字懂文的,在红帖子上一一记录宾客的名字和贺礼。老家人吃饭也讲究长幼尊卑,坐北朝南的是大席位,宾客间互不相识,谁也不敢贸贸然坐上去,生怕差了辈分失掉礼数,总要待到主家来请,难免又是一番礼让拉搡,才把一桌八个人拼凑得差不离。

宾客落座,赶在太阳落山前,还要行鞭炮礼。在噼里啪啦的炮仗声中,上菜的鱼贯而入,六碗八碟,越是稀奇越显出酒席档次。于是大家举箸,碰杯,认识的,不认识的,慢慢熟络起来,争相劝酒夹菜。吃到百岁老人的寿宴,席上用的碗,壁上都有隶书的福禄寿喜,叫作“长寿碗”,吃罢酒席,不用主家招呼,宾客们会把各自用的碗揣进兜里带回家,沾点长命百岁的福气。

小孩子们最欢喜的,是唱堂会。讲究的人家,晚辈们凑份子钱,请上民间的戏班子,唱点小“折子戏”,妆容、服饰都不重要,图得就是个热闹。曲目必定是喜庆的,《打金枝》或是《蟠桃会》,都是吉祥戏,开唱之前,得由主家细细琢磨过唱词,保证每一句都带着喜气儿。小孩子们在吃酒听戏的人群里追逐嬉闹,不知疲倦。

唱完几场,已经几近后半夜,无垠的黑暗里,鼎沸的人声一点点冷却,做酒的人家开始拾掇,刷洗,及至挨着枕头,就沉沉睡去,梦里依稀有寿宴上的喧声、浅笑和烛花。(张娴)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苏ICP备09016726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50201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