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跳”还是“不跳”,你,想清楚了吗?》
更新时间:2014-04-03 作者: admin
驿动的心
向左转,向右转?“跳槽”还是“卧槽”?
25岁的小C最近徘徊在职场的丁字路口。大学本科毕业的他,过五关斩六将进了一家县域市场最具竞争力的区域性银行,三年多的摸爬滚打,让他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今年8月份,一家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跨区设点。面对对方抛出的高薪、升职“绣球”的诱惑,暂时未获得职业生涯长足发展的小C眼热心跳。是放弃已经取得的成绩,投入崭新的环境重新开启职业发展?还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蓄势?留,前景能否光明?跳,许诺的加薪、升职是否就是“说好的幸福”?“新东家”是否真好过“老东家”?小C的思想在摇摆不定。
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代社会,有跳槽想法正常。25岁至40岁是跳槽的“躁动期”,据中华英才网一项调查显示,60%的人有过跳槽的想法。然而跳槽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策略。说来轻巧的两个字,不弄清楚为什么“跳”、什么是“好槽”,跳,是“跳高”了还是“跳水”了还真不是定数。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近几年热门的青年人才“跳槽”话题,目前已经有了理性的回归,像小C这样的白领阶层,现在普遍对跳槽持谨慎态度。“跳槽是柄‘双刃剑’,失败的一跳极可能影响自己一生的职业生涯、职业发展。”小C这样说,“怦然心动是一回事,真正能跳又是一回事!”
转角是否就能遇到爱
分析职场人跳槽的诱因,主要集中在薪酬、职位等方面,而跳槽是否就等于加薪、升职、获得职业生涯发展?
现龄36岁的J原在一家县级市的金融企业工作,十多年的从业经验,让他在该企业的工作游刃有余。但是,当他看到以前大学的好几个同学跳到更高级别的城市谋到好职位时,也忍不住手痒痒,心慌慌。2009年他跟风跳到某地级市一家商业银行淘金。一年下来,J干的并不开心:“异地股份制银行更不是吃素的,工资考核比我原来的单位还要厉害,除了基本工资,其他样样都要与绩效挂钩,我是D市人,客户资源都在当地,现在在Y市人生地不熟,业务拓展的难度相当大,所以收入对比原单位不但没有升,反而降了,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跳了!”J后悔不迭。
事实上,“槽”仅是一个平台,“跳槽”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我们接近个人职业目标的某个“跳板”。“跳槽”并不与加薪、升职划等号。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白给的高薪。
以自我为中心、抗压能力差,眼高手低、缺乏刻苦努力精神的人“跳槽”也不见得就能称心如意。许多既想拿高薪,又承受不了竞争压力,容易见异思迁的80后“草莓”一族则动不动就“闪婚闪离”。
22岁的小F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年前,在某500多人的大公司的重点部门——市场营销部担任客户经理的小F因为觉得营销压力大,选择跳到另一家同性质公司仅有二三十人的分支机构做普通操作员。两年时间不到,小F又感觉普通操作岗虽然工作压力不大,但工资收入相对低一大截。去年,于心不甘的他奔着“年均收益10万元”的高薪预期,又从当初选中的这家公司跳到另一家异地公司在当地的分支机构继续从事营销工作。然而,没有哪份高薪是不用付出努力、汗水就垂手可得的,没有营销实绩,预期的高薪自然不得实现,现在的小F如着一身“爬满虱子的华美袍子”,躁动不安。最近,他又在四处打听,是否有更好的去处。想凭“跳槽”找到既无竞争压力又拿高薪“失乐园”的他不但未能如愿,反倒一不小心成了职场“跳蚤”。
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职场人“跳槽”需慎重,七成放弃“原配”大学生人挪未必活。
“跳槽”之前须“三思”
创亿猎头CEO林盛指出,跳槽者应综合考虑薪酬、发展空间、生活方式、工作环境、企业文化、信任感、影响力等诸多因素。而现实中,不少人因为盲目追求高薪,却忘记了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沉淀。
3年前,37岁的大刘蓄势一跳,蹦达进了苏南某同性质企业。然而,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多了,收入虽有所上升的大刘依旧游离于新单位、新团队之外,感到很不自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兴趣能力、工作态度和价值观,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人文,不同的企业也往往有着文化定位和价值取向,当初冲着薪酬和职位盲目一跳,就没考虑个人特质与苏南企业的‘性格’是否合拍。”大刘解释说,“苏南这边同事夜生活丰富,而我喜欢安静,晚上出去玩乐对我来说是活受罪,但是久不参加集体活动,同事之间难免就会疏离,所以那种‘人在他乡’的漂泊感一直挥之不去。”
任何一次“跳槽”都要经历一场崭新的“阵痛”过程,而“阵痛”过后能否顺利“落地”与适应“新生环境”,却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事实上,大刘这几年的职场路就是一直徘徊不前。而从大刘原单位也了解到:经过3年的发展,接任的小M因为工作出色,现如今的职位、薪酬与大刘相比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选择“跳槽”还是“卧槽”,是必须也应该基于理性的职业规划进行审慎的选择。“能不能跳”、“跳到哪里去”,都要认真研究分析比对得失才能作出决定。首先,要认识“我是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认真审视自己的个人能力、职业竞争力,为自己做职业定位。考虑什么职业最适合自己,自己可以干好哪些工作并且干的愉快。其次,要知道“我要什么”?下定决心跳槽,必须以清晰的目的为前提,是更高的薪水?更高的职位?还是更大的公司?这些是比较具体的目标,但并不是跳槽的终极目标,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发展,实现人生价值才是跳槽的落脚点。只考虑薪酬、职位这些具体目标,莽撞“跳槽”往往把青春和时间搭了进去,成本昂贵。尤其像大刘这样为了“钱途”,迷失了“前途”,更加得不偿失。
凭借出卖原公司的核心技术,带走依靠原公司平台聚集的客户资源等等不正当手段实现的“跳槽”,短期内看似获得了外部晋升,实质对跳槽者职场生涯的长期发展并非佳音。某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总说:这种职业道德、忠诚度不高的人,在以后的任用中我们会特别关注,控制使用,不让其接触核心技术、核心客户,委以核心岗位,对其带来的、拓展的新客户也尽快加强团队维护。不是建立在能力、水平基础上的“跳槽”,当赖以“跳槽”的“本钱”用尽时,应该想想所谓的“兔走狗烹”、“鸟尽弓藏”。
《杜拉拉升职记》的启示
深入剖析,许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跳槽”而飞黄腾达的人其实并不是因为一跃进新“槽”、一攀上“高枝”就“麻雀变凤凰”。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勤奋积蓄正能量,在适当的时候抓住适当的机会,才是他们得以振翅高飞的关键所在。而从这个意义上讲,“跳槽”与“卧槽”的取胜几率几乎是一样的。
事实就是,当小F还将时间花在“跳槽”路上充当“漂一族”时,与他同一年进公司的“卧槽泥马”——小Y已一步一个脚印,从公司普通客户经理做到机关副股级办事员到现正在竞聘得该公司某分支机构负责人一职。
一部职场励志片《杜拉拉升职记》以及诸多现实版的“杜拉拉”也告诉我们:选择“跳槽”也好,“卧槽”也罢,形式不同,目的一样,都是想谋求职业生涯更好的发展;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为其创造价值的人;决定发展前景的不是“跳槽”本身,而是个人竞争力。
吃不吃得到肥美的“嫩草”关键是看实力。“跳槽”能否成为职业生涯的“加速器”,没有不断的进取心和努力,没有超出常人的竞争力,再有激情、雄心的“杜拉拉”们也不可能一飞冲天。
“是真‘金子’,哪里都发光!每个单位的发展都需要启用有用之才!”某企业人力资源部老总建议,“成功没有所谓的外部捷径,在现职岗位上徘徊不前的职场人与其冒险一跃,跳向充满未知和不确定因素的未来,不如‘卧槽’厉兵秣马,明确自我定位,清晰职业规划,恪守不断提升自我的定律,并提前做好 ‘接球’的准备,这样‘卧槽’同样能抓住机遇之神抛来的‘好球’,攀上职场上升路。”
“耐得住寂寞为上策,做出成绩为上上法则。”小Y说,“现如今,年轻人关键要做的不是盲目跟风蹦跶,而是加强知识、能力的储备,努力再提升自己,将自己百炼成‘金’。”(东台农商行 张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