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街巷小吃》
更新时间:2014-04-03 作者: admin
我是爱吃之人,尤其钟情拙朴的手工作业和古旧的制吃景象,有时候在街头巷口见到吃食店的烟汽,总是生出一吃的兴致。
常去一家牛肉面馆。挤在一排密密匝匝的店面里,门脸狭仄,每到饭点,就人潮汹涌,晚去必要等座。店堂里不见服务员,点餐之后,拿着餐筹子,径自到后堂的橱窗前等吃食。等的功夫,能看到制作的全过程,从擀面到浇头,再用木头托盘端出来。此店的汤头是一绝,味道清鲜有加,汤色清亮,椒香气里略带浅浅的药香气,面相亦净雅,深见功底,有别于那些“急就章”的豆瓣酱风味的牛肉面。最难能可贵的是,掌勺的师傅换过几茬,味道却始终如一,依然保持着优良的制作水准。后堂里的帮厨大婶有求必应,又是安稳喜乐的样子,再忙也不会忘了食客多加芫荽少放味精的嘱咐。
小城人还有吃早茶的习惯,并将供应早点的小吃铺唤作“茶馆”。每日天光初亮,大大小小的茶馆均是门庭若市。这些隐没在街巷里多年的茶馆,并不以外在吸引人,门面多不引人注意,甚至显得贫素,亦不标榜所谓几十年老店之类,但是口味却是极其好,氛围轻松又价格中肯。食客多是近邻与旧识,视其为自家的厨房,因为常常围桌共食结交了格外的情谊,人与人之间没有嫌隙,一大家子似的,自自然然拼一桌,生姜干丝,鱼汤面,虾油馄饨,笼蒸饺,细面馒头,葱花卷,每样都来些,热气腾腾里聊点家常。吃完早点,再上一大壶茶,清喉荡齿,一顿早茶才叫圆满,直到阳光从脚边慢慢爬到身上,才饱足地散去。除了早茶以外,大家更珍惜的是彼此信任彼此倚靠累聚成的一种叫人情味的东西。在这些茶馆里,时光亦是缓滞的,吃茶闲谈晒太阳的场景更像一幅旧年月的市井风情画。
还有许多带地方烙印的小吃。冬日的黄昏,会有包头帕的妇人,推着小车,来来回回叫,桂花圆子卖伐,黑米糕卖伐,粘玉米卖伐!还有卖蜂糖糕的,小车上盖着厚厚的褥子,揭开来,露出蒸得胖乎乎软松松的糕饼,一块钱切一角,专拣红绿丝多的那块。夏秋之交,街巷里又有素面银发的老人,面前架着小炉,锅里煨着糯米糖藕,甜丝丝的香气醉了半条巷子。
街巷里的小吃,除了满足口腹之饥,亦呈现出制吃者的体贴之意,优质的小吃铺常比端眉端眼的大饭馆更多一份体贴,知一份物情。那些不分昼夜开着的热乎乎的锅灶,赚钱之外,是一种对别人的乐意照拂,夜里行路的人,在黑暗里远远望见那片温暖的亮光和氤氲的烟汽,就知道自己不孤单。(东台农商行 张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