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张謇与“村落主义”的兴衰》
更新时间:2014-08-01 作者: admin
他是一部史诗,他是一个传奇,他是一座丰碑,他是一方基石。他从通州的古镇走来,向世界的激流奔去!他就是“清末状元”张謇——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从清流派要员到民国首位实业总长,张謇始终热心家乡事业,并将南通自治建设作为他毕生的理想和追求。
用张謇自己的话来说,“村落主义”,即“以一地自效,”建设家乡,“窃謇抱村落主义,经营地方自治,如实业、教育、水利、交通、慈善、公益诸端”。张謇在家乡的土地上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第一。他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第一家博物苑,第一家农民气象台,第一家女工传习所,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盲哑学校。“村落主义”的实施,为南通迈向现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謇“村落主义”的发展理念,是以其创办的大生资本集团为“心脏”,继而向农业、教育业、慈善等社会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民国初年,因一战获得较为宽松外部环境的纺织业异军突起,促使大生集团母企——大生纱厂快速增值,张謇获得充裕的资金扩大纺织规模,开展农垦开发,进而涉足金融、房地产等新型行业。据统计,到1922年大生资本集团鼎盛时期,共拥有大小企业近60家,总资本达到3400余万元,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
张謇在发展实业的同时,也将教育摆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张謇认为,普及教育的源头应是新式师范教育。因此,大生纱厂盈利后,张謇首先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通师的成立,开创了我国民办师范的先河。正如张謇自己所称:“民间之自立师范学校自通州始。”同时,张謇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并建议创立通海五属中学,此举为江苏普通中学之首创。另外,张謇对于实用性强的职业教育也十分重视。他在南通地区先后创办的20多所职业学校被分为高等、中等、初级三个等级层次,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
另外,南通的公益慈善事业也发展迅速。贫民学校、育婴堂、公共体育场、公用医院、养老院、栖流所等慈善机构和公共场所陆续建成,使得南通自治事业发展得更加“丰满”。
新型事业的发展使得南通这座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城南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和城北的工业区遥相呼应,大大增加了南通的现代色彩。南通模式的成功激发了张謇极大的信心,1919年以后他曾设想将“村落主义”推广到全江苏。但1922年中国棉纺业的行业性危机使得颇有成就的南通自治陷入困境。大生纱厂的危机严重波及到教育和社会事业。巨额的债务使得张謇无力维系大生企业的正常运作,最终被江浙财团全面接管。
30年心血得此结局,张謇悲凉之心可见一斑。尽管张謇的理想并未实现,但他推动南通城市发展的功绩不容置疑。无论现在还是未来,他都是我们南通人的骄傲!(如东农商行 周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