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 笔:阅 读 之 敬
更新时间:2015-09-01 作者: admin
1
报载:杭州图书馆里经常有一群特殊的读者,其身份在世人眼里是“拾荒的”。他们衣衫褴褛,每次阅读前必定洗手。由于担心在拾荒的过程中损伤书籍,他们从不借书,只是每日来这里阅读。
这让我想起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诗:“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这渠道穷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
向这样一群带经而锄、坚守阅读的“穷人”致敬。
2
犹太人是世上公认的最爱读书的民族之一。孩子出生后,母亲要在《圣经》上抹蜂蜜,让孩子去舔书本上的蜜,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孩子的父母,在自己枕头边放上一本书,时常翻阅,书常易而习不改。
之于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说得实诚,“几乎所有家庭,没有谁不让孩子读书,不去催促自己孩子多读书。但是成年人从学校一毕业,却忙于工作和交际,并不去挤时间读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此,著名作家、哲学家周国平在一次讲座上,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地对台下的“家长们”说道:“就算你自己实在不爱看书,为了后代,也希望你能在家里装出一个爱读书的样子。”他还恳切地说,“阅读是为了精神生命的成长和延长,要把这种生命延伸到下一代去。”贾平凹也如是殷殷劝导,“其实,读书会长久滋养自己,滋养子孙后代。”
向两位名家忠良之言致敬。
3
星汉西逝,长夜未央。青灯灿然,黄卷在手。寂寞时读书,也就没有了寂寞。
苏东坡说得形象,“书富如人海,百货可居”,不寂寞的。杨绛说得亲切,读书好比“串门”,不寂寞的。蔡澜说得精彩,“看书的人有自己的宇宙”,不寂寞的。……
向经年阅读却觉“不寂寞”的名贤致敬。
4
那日,闲读陈鲁民先生的随笔《伪球迷·伪读者·伪观众》,觉得有趣。读书也有“伪读者”?陈先生眼里“伪读者”大体有这样几个特征:只看畅销书、获奖书,不看一般书,只看媒体炒作热闹的书或排行榜打头的书,没有自己喜欢的书,也没有自己喜欢的作家,甚至于只看书皮与简介不看内容。想想也是,“伪读者”们惯于跟风,莫言获奖了,立马去书店拍回《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恶补几天,走马观花,以为“时尚”;马尔克斯仙逝了,赶紧去翻翻他的《百年孤独》,增加谈资,以免显得自己孤陋寡闻。
他同时也宽宥地认为:当然,没有必要苛求那些“伪读者”,毕竟开卷有益,只要读书就比不读要强。
向陈先生的“宽宥”致敬。
5
知名文化人罗家明对阅读,一直厮守“古老的月光”。他说一方面,当下文字堆砌泛滥。每年千万本书的出版量,让阅读选择的困难比任何时代都艰巨,有时翻开一些制作粗糙的书,扑面一股浮躁之气让人不忍卒读。另一个层面,那些严肃的作家几年不著一字,朱天文八年成《巫术》;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数十年金沙银沙被掩埋的寂寞”,幸亏陈丹青细心的拣拾,不然会被遗落在时间的荒原。
罗家明认定,“在经历海量阅读最初的晕眩后,身边的友朋,已经陆续开始回头翻书重读古典”。
向重返古典、经典的读书人致敬。
6
著名作家、思想家梁衡认定:阅者,看也。但“阅”绝对比“看”要深一些,格次要高。他举例说,对不需动脑子的,浅一点的东西,消遣、娱乐的,则常说“看”,不用“阅”——看电影、看风景、看热闹,看耍猴。因而他续言:阅读的时候,心境是平静的、严肃的,也是美好的、向往的。
联想到当下几近“疯狂”的手机低头族。手机里也有文章的哟,但大家一致称之“看手机”。前些天,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受邀参加亚洲地区资深媒体人陈文茜新书《树,不在了》发布会上,激动地说了这样的话,“不要把在屏幕上的阅读等同真正的阅读”。
向真正的“具有高贵血统”(曹文轩语)的阅读致敬。
(阜宁农商行 张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