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金融服务 / 服务三农 / 海门农商行:搭好四个平台 延伸普惠金融网络
  • 海门农商行:搭好四个平台 延伸普惠金融网络

    更新时间:2015-11-24 作者: 佚名

    查看详情

今年以来,海门农商行找准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定位支点,深耕本土市场,拓宽服务渠道,强化服务管理,有效延伸了普惠金融服务网络。

搭好营销战略平台。结合客户关系战略地图建设,对辖内的行政村、小区、市场、企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梳理和区域划片,并上线营销战略管理平台一期项目,构建全局化、数据化、网格化、视图化”的客户关系网络。营销战略管理平台包括客户资源管理、营销人员管理、营销商机管理、服务提升管理、客户地图管理等5大功能模块。目前,平台已导入各类系统存量客户信息89万条、潜在客户信息9.77万条,并结合离线地图功能和客户信息管理,完成客户地理位置归类52.97万条,匹配到客户家庭信息3.52万条,初步实现客户信息管理由孤岛式、零散化向整合式、集中化转变。同时,在德胜、三厂和树勋三家支行开展一期项目试点工作。通过对辖内客户进行信息采集和数据抓取,进一步丰富客户信息维度。目前,三家试点支行共对443个客户进行信息补录和客户地理位置标记,补录字段1320个。

搭好融资服务平台。在经济新常态下,保持支农支小的力度与定力,持续加大信贷投放,改进金融服务,增强金融供给,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至9月末,全行实体贷款余额126.56亿元,较年初净增11.29亿元,增幅9.8%;涉农贷款余额120.09亿元,较年初净增10.75亿元,增幅9.83%;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4.37亿元,较年初净增10.78亿元,增幅12.9%;同时,紧跟人民银行政策引导,先后申请了4.55亿元的支农支小再贷款资金,进一步提升支农力度、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至9月末,支农支小再贷款资金累计支持小微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194户。

搭好产品创新平台。在新常态背景下,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扩大金融供给,化解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今年以来,先后开发“I佳贷”,对企业独家支持,封闭运作,缓释担保圈链风险;开发“流转贷”,缓解小微企业转贷、倒贷过程中的资金周转压力;开发“农户回保信用贷款”,为符合回保政策条件,但经济困难的失地农民提供信贷支持。至9月末,全行已发放“I佳贷”6笔,金额1020万元;发放“流转贷”2笔,金额670万元;发放农户回保信用贷款31笔,金额39.55万元。同时,按照人民银行要求,积极开展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注册登记工作,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抵押业务,帮助小微企业和农户盘活存量沉淀资产。至9月底,应收账款平台共注册用户40户,登记应收账款1.5亿元,发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4笔、3700万元;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抵押贷款3笔、375万元。

搭好渠道服务平台。一方面启动第二轮网点转型。在“硬件设施”上,对10多家网点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统一网点装修风格、形象标识和空间规划设计,打造品牌化的视觉识别体系。在“软件服务”上,通过深化网点6S管理,加强网点服务培训、考核评价、组织纠偏等工作,开展晨会PK、岗位练兵、服务大使选拔等活动,为优质服务注入新的内涵,提升客户满意度。至9月末,营业部获得全国五星级网点申报资格;服务转型工作在省联社系统得到广泛认可,并向兄弟农商行开展了服务输出和培训。另一方面拓宽智能化服务渠道。顺应互联网金融新趋势,筹划城西支行智慧网点建设,利用智能设备、数字媒体和人机交互,打造全新服务体验;上线移动银行二期项目,将日常柜面非现金业务迁移到移动智能终端上,推动服务方式由“柜台式”向“离柜式”转变;启动智能厅堂项目,在全辖网点开放Wi-Fi,并逐步推广预处理终端、自助填单机、自助发卡机等智能化设备,建立“客户识别、智能分流、联动服务、协同营销”等流程和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张益锋)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苏ICP备09016726号-3

苏公网安备32010502010887